貨幣政策無法解決平等(貧富)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中央銀行是否應該對不平等採取一些措施,如果是,該怎麼辦?國際清算銀行其最新年報結論指出:貨幣政策既不是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也不是解決不平等的方法,從廣義上講,這是正確的。但在全球動盪下,一個央行行長,光是這樣的認知是不夠的。
國際清算銀行注意到驚人的事實是,自「金融大危機」以來,央行行長在演講中提到不平等(貧富差距)的比例飆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對不平等的政治擔憂。但也反映一種特定的批評。
報告中提及,這就是「中央銀行已經部署了以極低利率和廣泛使用資產負債表為主要政策,以支持經濟活動和降低失業率。此類措施引發人們擔憂,即央行透過抬高資產價格行動主要使富人受益」。這種批評在令人厭惡的中央銀行保守派中很受歡迎。
然而,也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批評,他們指責中央銀行不夠積極。這個陣營的人認為,失敗是過於被動,讓通脹保持過低,勞動力市場保持過弱。目前,各國中央銀行,甚至歐洲中央銀行,都遠遠接近這個立場,而不是更保守的立場。
有人可能會斷言,中央銀行已經變得不僅僅是一點點「覺醒」了。
這是一場重要的辯論,關係到中央銀行行為的合法性和後果,尤其是在這個危機時代。
BIS 提出三個觀點,首先,自 1980 年以來不平等(貧富差距)加劇「主要是由於結構性因素,遠遠超出了貨幣政策的範圍,最好通過財政和結構性政策來解決」。其次,透過履行其貨幣職責,中央銀行可以減少通貨膨脹、金融危機以及毫無疑問的對經濟福利造成短期實際衝擊的影響(例如流行病)。最後,中央銀行還可以透過良好的審慎監管、促進金融發展和包容性以及確保安全有效的支付來解決不平等(貧富差距)問題。
就目前而言,所有這些都是明智的。例如,眾所皆知,實際利率下降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會提高資產價格,使最富有的人受益。但是,有趣的是,對財富不平等的衡量影響,並不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劇烈,更重要的是,僅僅為了降低資產價格而故意採取更嚴格的貨幣政策是沒有意義的,這會減少活動並增加失業率。對於那些依靠工資維持生計的人來說,這是最糟糕的事情。
與此同時,當億萬富翁更窮,大多數幾乎沒有資產的人,會過得更好?中央銀行為了降低資產價格而導致暴跌是很瘋狂的。
「過熱的經濟」的需求更引起相關的擔憂,這引發了兩個真正的(可能相關的)危險:通貨膨脹和金融不穩定。
對於前者,貨幣政策的支持者認為,如果不推動經濟不僅達到甚至超越極限,就無法知道嚴重通脹的風險在哪裡。但是,如果正如一些人擔心的那樣,通脹飆升並且逆轉這種超調的代價非常高昂,那麼這也可能代價高昂。
對於後者,希望復雜的監管能夠遏制金融不穩定,即使是在可以想像的最簡單的貨幣環境中。在理想的監管下,這可能是真的。但監管從來都不是理想的。此外,識別漏洞已經很容易,尤其是在非銀行金融部門。簡直是債台高築。如果利率保持在低位,那可能沒問題。但是他們會嗎?專注於結果,而不是預測,會降低這種可能性。
BIS 顯然正確的地方在於,財政和結構性政策是解決不平等(貧富差距)問題的主要途徑。事實上,一些高收入國家以這種方式使用前者是相當有效的。例如,美國與其他高收入國家在收入不平等方面的巨大反差在於前者相對缺乏再分配;在一些大型新興經濟體,幾乎沒有再分配,尤其是在所謂的社會主義中國。
結構性政策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很多時候,這只是市場自由化的同義詞。但金融自由化無疑加劇了不平等和金融不穩定。因此,良好的結構性改革幾乎肯定會尋求限制金融。同樣,在具有顯著壟斷地位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市場放鬆管制很可能不利於就業和不平等。此外,不平等加劇幾乎可以肯定是造成結構性需求疲軟的一個因素,這也是我們「長期停滯」時代所特有的實際利率下降和債務飆升的原因,由於所有這些原因,我們應該考慮的結構性改革比傳統智慧想像的要困難得多。
國際清算銀行認為貨幣政策無法解決不平等是正確的。它只能以宏觀的宏觀經濟穩定為目標。鑑於我們長期依賴擴張性貨幣政策,即使這也很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過剩肯定會重新出現,使監管成為一場無休止的「打鼴鼠」遊戲。
國際清算銀行呼籲進行徹底的結構性改革是正確的,但它們必須是正確的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