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一改再改 防疫悲歌人民買單?

台灣每日確診人數破萬以超過一週,從疫情爆發就喊著超前部署的指揮中心,從當初要疫苗無疫苗,到今天搶快篩亂象,民眾不斷看到中央政府朝令夕改的循環,不與地方合作,不採納專家建議。防疫悲歌,全民該買單嗎?

新冠肺炎本土Omicron疫情4月起延燒,連續多日確診人數突破六萬,面對疫情來勢洶洶,隔離人數暴增使得政府備感壓力;指揮中心16日宣布,17日起放寬確診者同住家人打滿3劑疫苗快篩陰可0+7免隔離,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3+4隔離的選項還有,打三劑的新制選項也會標註選擇後不會收到居家隔離單。

然而,據了解指揮中心早在四月下旬就擬定「接觸者不再隔離」方案,原定四月廿五日專家會議後公布實施,但行政院四月廿四日突宣布「三加四」,也讓隔天才要開專家會議的公衛學者頗為不滿。

無獨有偶,「0+7」這個解隔離計劃,早在4月底新北市長侯友宜就已提出類性版本,但當時指揮中心遲遲不肯同意。從學校停課到快篩後視同確診,在一個月的疫情升溫期內,地方尤其雙北政府提出的防疫建議,中央一開始都採取否定態度,隨著每日確診人數不斷飆升,指揮中心才開始採納地方的辦法,但與地方又採取一種不合作的對立狀態。

民眾除了面對身體健康飽受病毒威脅外,還要忍受中央政府一日三變的防疫政策,是否居家隔離失去幾天自由事小,但背後所要面臨,對生活、求學、就業,甚至大到整個經濟的影響,並不容政府如此輕率。

台灣過去以防疫資優生自居,仰賴國民的自我防護意識,堅守到今天,然明明各國防疫前例在前,只看指揮中心不斷喊著「超前部署」,卻樣樣慢一拍;仗著《傳染病防治法》和《特別條例》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否定地方與專家建議,這不僅僅是防疫史上的悲歌,更將成為人民難以承受之痛。

 

編稿:黃鈺安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在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開幕,台灣雖然不是締約國,也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
主計總處30日公布111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由於極端高薪族群薪資快速成長,推升平均薪資,以致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上班族人數占比升至68...
在碳費、碳稅成為主流的市場趨勢下,台灣將面臨三難:首先是在這場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賽局中,台灣沒有發語權,僅能跟隨、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