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頻釀災!比起「不淹水」,台灣更要「不怕淹水」

從缺水到淹水,短短幾個月、旱澇齊至的現象,更加證明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當各界激起2500億前瞻治水是否有效的論戰時,比起「不淹水」,追求「不怕淹水」的承洪韌性,或許更是我們該重視的氣候調適能力。

布農族語口中的「希望之橋(minbaklu)」、高雄桃源區的明霸克露橋,上週六(7日)被湍急溪水攔腰沖斷,斷橋畫面震撼全台。這座橋也曾在2009年,因八八風災時而被洪水沖斷,當地人等了八年、2017年才重建完成,豈料再度不敵洪水摧殘。

作為連結復興、拉芙蘭、梅山部落的對外交通要道,明露克露橋一斷,等同讓這三座山區部落形成孤島。後續搶修預估要20天,所幸目前山上受困約500居民,已透過空勤直升機取得必要物資。

連日豪雨,正是沖垮這座造價10億元大橋的兇手。

再度遭洪水沖毀的明霸克露橋。

圖/再度遭洪水沖毀的明霸克露橋。取自登真-邱議瑩臉書粉絲專頁

根據氣象局資料,以長期氣候平均值來看,全台年累積雨量約在2207毫米;然而,自7月31日起、近10天內,中南部地區的降雨量皆超過年平均值。像是高雄市桃源區累積雨量達2312毫米,屏東瑪家鄉累積雨量也高達2427毫米。

致災性強降雨發來諸多衝擊。許多中南部多縣市的菜農、果農望著泡在水中的作物嘆息,木瓜、落花生、龍眼、各式葉菜,連日豪雨粗估已讓全台農損破2億元。即便沒有受到直接的淹水衝擊,但供需失衡讓菜價飆漲,令全台民眾都感受到致災性降雨的威力、「荷包」跟著損傷。預估菜價至少要兩週後才能回穩。

中南部因洪災導致嚴重農損。

圖/中南部因洪災導致嚴重農損。取自登真-邱議瑩臉書粉絲專頁

前瞻治水2500億元花在哪?政府稱有成效,民間批看不到

實在很難想像,不過才一個多月前,全台還在討論「旱災」,各界紛紛緊盯水庫蓄水率。然而一轉眼,竟又讓人擔心起淹水問題。短短幾個月、旱澇齊至的現象,更加證明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

近日暴雨致多處淹水災情,讓政府砸下2500億元做的前瞻水環境計畫成果受到挑戰。前內部部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也跳出來批,前瞻治水2500億元花到哪去了?說好要營造的「不缺水、喝好水、不淹水、親近水」優質水環境呢?

前內部部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內政部提供

圖/前內部部長、台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內政部提供

對此,水利署當然有發聲回應外界質疑。根據水利署資料,前瞻水環境計畫攸關防洪安全之「水與安全-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於2017年9月啟動將實行至2025年,主要辦理地方管河川、區域排水等各項淹水改善工作。截至2021年7月,該計畫已完成65.49平方公里淹水面積改善,施設堤防護岸及排水路改善80.76公里。

水利署認為,此次淹水面積大幅減少,淹水後也快速退水,認為其所進行的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通過此次豪大雨的考驗,治水成果也已發揮功效。」

擺脫「剛性工程」思惟,學習與水共生

然而,光看「淹不淹水」,恐怕還是不夠的。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執行長兼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認為,必須改變過往的工程思惟,從工程設計和應變管理面納入「氣候調適」的思考。

他進一步解釋,傳統思惟因為怕淹水,就只想到建堤防、蓋水泥牆,試圖把水擋住,這種便是剛性的工程思惟。如今更常見的主張,是朝向檢討土地的「承洪韌性」,也就是說不是完全不淹水,而是要有「不怕淹水的韌性」。

成功大學都市規劃學系教授張學聖透露,極端型氣候下,已經打破許多過去的抗旱及防汛標準。他以台北為例,防洪淹水的災害防護規模設定是以200年重現期為保護標準,仍無法完全避免短時間強降雨的淹水發生。

像是荷蘭,早年甚至將防洪保護標準設定為1萬年,後來仍舊破功。爾後才痛定思痛、逐步落實「還地於河」「與水共生」的做法,今日的荷蘭已被公認為國際治水標竿。

張學聖強調,如今因應氣候變遷將很難再用過去災難的經驗來推測未來。至於新的調適措施在哪?需要仰賴更紮實嚴謹的科學實證研究。

荷蘭成功的「還地於河」「與水共生」,成為國際治水標竿。Unsplash by Dimitry Anikin

圖/荷蘭成功的「還地於河」「與水共生」,成為國際治水標竿。Unsplash by Dimitry Anikin

建立氣候調適能力,也需要「國家隊」

對此,許晃雄不禁感歎,國內仍舊缺乏整體通盤性的科研能量,「常常跟國外專家交流開會都好羨慕他們,像日本政府進行氣候變遷研究已經長達20年,每次一做就是5至10年的計畫,一個計畫就有300、400人的研究團隊投入。」

回頭看看台灣,許晃雄強調不是都沒做,「但對於對氣候變遷衝擊的了解都還不夠全面,」他認為,必須要有「國家隊」,好好盤點台灣各方面的衝擊,把基礎科學做好,才能具體展開後續策略規劃。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觀察近日氛圍,坦言可惜,認為台灣社會輿論,並未好好把握機會,喚起整體重視氣候變遷的重要性。對比德國洪災時,總理梅克爾提出相呼應歐盟氣候減碳方案「Fit for 55」的發言,然而,反觀台灣「只看到有政治究責,卻缺乏實質政策討論,」他說。

上週日,行政院長蘇貞昌面對媒體談起近日暴雨致災時透露,這次雨量堪比當年的87水災,不過當年的災害比今日嚴重很多,他將功勞歸於水環境前瞻建設。儘管外界對於水環境前瞻建設仍有批評聲浪,但至少蘇揆有一句話說對了,那就是他提到,面對環境需要更謙卑一點,「人定勝天」如今已經不再適用。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廣泛被流傳的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沒有人樂於見到災難,但來當災難發生時,該選擇記取教訓、還是選擇遺忘,始終值得我們省思。

相關新聞

針對有民眾的保單被視為資產,遭到法院強制執行,民眾黨立委黃珊珊昨日在立院財委會主張,屬於人身安全的保障型保單,像是健康險或醫療險,...
  台積電不僅配合台電的電力調度,對於吃緊的水情也要超前部署。由於桃竹苗及台中地區水情燈號均亮「提醒綠燈」,台積電竹、中、...
五二○在即,賴政府的財經內閣人事大致底定,未獲得續任的金管會主委 黃天牧 昨天表示,在五二○之前說「如釋重負」還太早,...
桃園 石門水庫 蓄水率跌破3成,就連寶山、寶二水庫都逼近2021年全台旱災後新低點,水情再次拉警報,讓 竹科 陷入缺水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