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鑿井汲地下水...嘉縣溪口地層下陷加劇 種稻陷兩難

嘉義縣溪口種植大面積水稻,但許多農地位處非灌區,農民無水可用只得汲取溝水或鑿井抽地下水,去年大旱時更明顯,水利處統計今年地層下陷量超過5.3公分是近年之最。縣府表示,將協調農水署增建排水路擴大灌區範圍。

 

農田水利署畫分事業區域灌區和非灌區,嘉義縣議員劉雅文今在定期會上指出,溪口許多農地處非灌區,農民無水可用只好取溝水或地下水。但溪口又屬地下水管制區,依規定不能鑿井,但許多農民不知情因此受罰,希望相關單位能提出辦法解決這種「惡性循環」。

 

縣長翁章梁說,農委會目前規畫興建排水路等公共工程擴大灌區範圍,但前提是要先能找到水源;再者,縣府推廣機械化耕作,鼓勵農民種植黃豆、玉米、小麥等較不耗水作物,但經計算後和相關計畫後,收益需比水稻高,農民才會買單。

 

農業處長許彰敏說,擴大灌區有兩大重點,必須先尋覓水源,針對這方面農業處已著手進行。或可參考山區農民做法,設儲水設備引降雨或溪溝山泉水灌溉,平地農地農水署也針對非灌區廣設農水路,希望導水入農地,這部分會逐年檢討建構。

 

水利處長林谷樺說,去年大旱許多農民陳情,希望能鑽井取水灌溉,但缺水時地下水位本就低,汲取地下水後地層下陷問題加劇,嘉義縣地下水位下陷好幾年沒有超過3公分,但去年溪口鄉水位突破紀錄下陷超過5.3公分、面積超過138平方公里,甚至比雲林、彰化嚴重,很大原因跟超抽地下水有關。

 

「未來發展應該放在最上面,不能現在就把資源用完」,林谷樺說,若農民確實在非灌區上農作,相關單位應該合理補助,或折衷性選擇省水作物,否則對後待子孫影響深遠。翁章梁補充,地層下陷問題不可逆,土地留給後代子孫,但農民現階段面臨困境亟需解決,會再跟農委會商議,相關配套措施盡早到位。

相關新聞

台灣外匯存底衝破6千億美元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日3學者共享殊榮,他們發現調節性T細胞與關鍵基因Foxp3,這套「煞車」系統為自體免疫疾病、...
一直以來,我們常常聽見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或是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這一類的說法,但事實上,說的都是過多資源集中到了少數受益者身上。...
大陸委員會日前舉行諮詢委員會議,學者解讀,未來世界經濟可能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圈圈,美國圈、大陸圈、以及非美非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