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

社會政策及福利,攸關人民的福祉、生活,甚至生存,針對社會問題的預防及解決來規劃相對應政策及福利,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你我應長期關注的議題。其中,「人口」是國家的基本組成,我國與其他先進國家都面臨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的趨勢,不僅衝擊經濟,影響國家發展,更被視為國安危機,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面對日益嚴峻地衝擊,政府如何制定有效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實在是大栽問,需要你我一起長期關注與參與!

背景說明

人口的質與量和一國之經濟、社會、國防、環境、教育、勞動、衛生、民生…等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人口政策」為一國之基本政策。少子化、高齡化及在人口遷移上的明顯變化,且速度之快,正是我國現所面臨的趨勢及問題,影響每一個居民。政策的因應,如今已面臨「今天不做,明天就會來不及」的窘境,急迫性不容忽視。

(一)   少子化:出生率下滑、高胎次新生兒性別男性大過女性、婚姻與生育率均持續下降;

(二)   高齡化:高齡化速度加快、扶老比持續增加、老化指數(老幼人口比)日益成長;

(三)   移  民:移出人口:數量不大(約一~三萬人),以美加比例為高。移入人口:1) 經濟性移入人口:以教師、商務人員、工程師、傳教士為主;2) 非經濟性移入人口:以結婚因素移入者為多數,但逐年下降;3) 外籍勞工、看護:逐年增加。

我國人口政策相關單位:

由於 99 年生育率降至 0.89 人,使我國列入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中,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基此,100 年將原隸屬內政部之人口政策委員會,提升層級為「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行政院副院長為召集人,由內政部負責幕僚工作。為加強該會報政策協調功能,103 年起改由國發會擔任幕僚;鑒於人口、人力與人才議題息息相關,104 年起,整併「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與「行政院人才政策會報」為「行政院人口及人才政策會報」,以強化政策統整,讓政策規劃能更全面。 103 年起國發會除為人口人才會報之幕僚外,修訂人口綱領與人口白皮書皆改由國發會辦理;內政部則負責彙整相關部會人口白皮書年度執行情形,同時落實該部主政之人口政策。

我國人口政策建構及沿革:

人口政策的擬訂過程由找出並確認完整問題、規劃相對應之政策行動、並依法定程序使政策合法化後交由相關機關執行,最後則監測政策執行結果與評估政策績效。在民國 50~70 年代政策以訂定人口政策綱領,緩和人口成長為主軸;民國 80~90 年代以少子高齡同步因應,移民政策也漸轉積極;近代則修訂了人口政策綱領與人口政策白皮書。

根據國發會資料,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人口紅利也將於2028年結束。現在約4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到2040年則每2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參考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數據發現,台灣人口長期呈現下跌趨勢,2020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2021年出生人數更創下歷年來新低生育率於全球排名墊底。台灣逐漸形成新生兒少高齡人口多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長期攸關國家競爭力與產業發展,影響層面廣大且深遠,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政府固然責無旁貸,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我們每個人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也應投入心力關心這國家級的危機!

資訊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人口政策白皮書(102.07.12)、內政部官網、「我國人口政策運作過程之評析與國際比較」作者:黃淑婷(國發會稽核)

活動照片

  •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相關文章

3月28日下午,距离讲座开始还有50分钟,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3室外已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既有复旦本校的师生,也有从其他高校赶过来的学者和学生,大家在等待聆听王汎森在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的第三讲《王国维的“道德团体论”及相关问题》。

王汎森,知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长,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明代中期至1950年代之思想史、学术史及史学史研究,着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李歐梵院士,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兩個面貌」為題發表演說,黃鍔院士則以「氣候變遷:一個非天然的災害」為題分析,兩人不約而同提到集體焦慮。

李歐梵認為面對現實,要有「積極的焦慮」;黃鍔建議以永續發展來適應氣候變遷可能面臨的焦慮,壓軸的人文科技對話,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文興則提倡「環保生態新倫理」價值觀,當然不同領域學者,針對事件各有不同解釋與看法,唯一共識就是對這個時代的關心。

...

壹、從人文關懷到史學研究

興趣緣起

受到父親的培養,王教授從小就對人文領域十分感興趣,但到高中甚或大學時仍只是比較廣泛地閱讀,之後才漸漸將歷史作為畢生職志。早期閱讀經驗中,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Arnold J.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一般而言,「知識分子」一詞是從19世紀中期的俄國開始,而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大概是在19世紀末,尤其是在法國德雷佛上尉事件的爭論中逐步形成,但法國史學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早在西洋中古時代就已經有「知識分子」了。 [1] 這裡倒不是想針對這個爭論作任何討論,而是想說明「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與理想,在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

興趣緣起

  受到父親的培養,王教授從小就對人文領域十分感興趣,但到高中甚或大學時仍只是比較廣泛地閱讀,之後才漸漸將歷史作為畢生職志。早期閱讀經驗中,史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 (Oswald Spengler,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 、湯恩比的《歷史研究》 (Arnold J.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 (Edward Gibbon,...

人心思變,包括意圖(行為後的目的)與行動,並非祇關政治,而是涵蓋各類需要改革事項。台灣過去因政治目的而形成的幾個關卡,包括對既成事件(如228、白色恐怖)之經驗所產生之恐懼、戒嚴、懲治叛亂條例、與刑法100條等項,卻擴延到對非政治領域的廣泛制約,對言論、結社、與國際聯繫上造成諸多限制。以解嚴(1987)前後為例,即可明顯看出民間人心思變表現方式的大幅變化。在台美斷交,美麗島雜誌銷售屢創新高後,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台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位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

赴台前,许倬云先生向我提起:“王汎森是余英时的学生,我们都喜欢他。现在已经不凡了,将来会成大器。”我和王汎森先生第一次见面,便由他邀与陈永发先生共进午餐,话题中心是余英时先生和许倬云先生。

那天,我们谈起2009年5月5日逝世的高信疆先生,不胜唏嘘。王汎森在十七、八岁时投稿给《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见报后,“人间副刊”主编高信疆请他吃了一顿饭。多少年后,王汎森与高信疆成为挚友。高信疆当年可谓“纸上风云第一人”,以“人间副刊”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