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擴大,全國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至28日,今天起每天舉行全國防疫會議,整合防疫資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在會後記者會表示,已於上午與各縣市政府完成召開第一次「全國防疫會議」。

6月2日新冠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新增數止跌回升,陳時中坦言,「疫情並沒有往下降」。進口疫苗有望成為及時雨嗎?能期待國產疫苗安全有效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近日在公視《有話好說》節目中針對民眾對於疫苗的幾個主要疑問,提出她的看法。以下為重點整理摘要。

2020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發生許許多多牽動人心震撼世界的國際新聞。《BBC》整理回顧2020年所發生的全球性重大事件,幾乎關係到每一個人。這些重大國際新聞,可能是影響某個區域或某些人。

到目前為止,全球新冠疫苗接種數估計已有1.6億次,但其中大多數是在美國和歐洲。然而在亞洲大多數地區,疫苗注射方案要麼尚未開始,要麼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高度謹慎,以及對疫苗的高度懷疑。

根據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公布的分析,嬌生集團研發的單劑疫苗,有望迅速獲批准。FDA科學家證實,對於防範中度及嚴重病症,嬌生疫苗整體保護力約66%,而防範最嚴重病症的效力則達約85%,而且使用具安全性。嬌生疫苗只需注射一劑,而非兩劑,接種這支疫苗後14天就可開始產生防護力,但到28天後防範重症的效果更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0)日表示,指揮中心洽購COVID-19疫苗總計近2000萬劑,包含COVAX約476萬劑、AstraZeneca疫苗1,000萬劑及另一家洽談中,預期最早可能供貨時程為110年3月。另外,因應台灣出現首例英國變種病毒個案,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元旦起非本國籍民眾禁止入境或來台轉機,本國籍民眾居家檢疫一戶限一人,屋裡不能有其他非居檢者。

新冠肺炎已大流行一年,想擺脫這場瘟疫,還得仰賴疫苗。英國、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已批准輝瑞疫苗緊急使用並陸續為民眾施打,美國也批准了莫德納(Moderna)疫苗,但亞太地區國家對新冠疫苗抱持更謹慎的態度,連先進的日本和南韓都要等到明年二月才開始施打,許多國家更要等到明年下半年。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雖然在防疫上繳出漂亮成績單,但在經濟發展方面,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卻憂心,政府多半在危機時,推出維持現況紓困,較沒積極協助業者轉型的做法。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也說,初期紓困是必要的,但後續應強化振興轉型,甚至若還有紓困四點○,更應變成振興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