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國內疫情再度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15日)公布新增180例本土案例,除了新北市、台北市之外,確診個案足跡更是擴及其他縣市,台灣部分縣市(台北、新北、宜蘭、桃園、彰化)警戒燈號一夜之間轉紅。

IFJ 委託三位澳大利亞媒體學者對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作調查採訪,其證言顯示中國花大氣力建立了一整套國際媒體基礎布局,並在全球抗擊疫情期間投入使用。報告還指出,中國把這些對外宣傳工作和「疫苗外交」捆綁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項目中,以確保受惠國在聯合國會議等場合支持中國、讚揚中國。

美國近期轉態支持臨時豁免新冠疫苗專利保護的做法引發行業和個別國家的強烈反對。在支持和反對方吵吵嚷嚷的背後,在全球新冠疫苗生產和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臨時犧牲行業利益是否能真正促進疫苗增產並實現分配公平?美國轉態的真正動機和目的是什麼?是否有替代方案實現疫苗平等?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曹辛於《金融時報》撰稿指出,美國放棄對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保護,除了客觀上具有的人道主義色彩外,實際上還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疫苗外交戰。

《金融時報》報導,拜登政府呼籲豁免疫苗專利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歐盟峰會上的發言將矛頭對準美國,他認為與疫苗出口禁令相比,有關豁免疫苗專利的討論只是次要問題。他試圖扭轉局勢,指責「盎格魯-撒克遜」國家阻礙了救命疫苗的全球供應。

全球疫情嚴峻,宣布願釋出疫苗的美國政府5日支持放棄新冠疫苗的專利保護,盼協助各國自行增產疫苗,加速終結疫情;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被問及此事表示肯定,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隨即發布支持放棄專利聲明。

全球勞工在抗疫與工作的兩難壓力下,終於爆發。五一勞動節當天,包括法國、土耳其、德國、瑞典與比利時等國家的勞工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持續封鎖使他們生計陷入困境。

累計到今日,全球已有破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超過三百萬人死亡,這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經濟活動與政治版圖,更由上至下翻轉許多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往後,要以怎樣的心情度過每一天呢?感受,那些死亡與大流行教會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