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世衛組織(WHO)、世貿組織(WTO)、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等4大組織領導人,1日聯名投書《華盛頓郵報》,促請世界各國,尤其是7國集團(G7)等富裕國家領袖作出「新承諾」,更公平地分配新冠疫苗,以終結疫情大流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日表示,拜登政府將在兩周內,公布先前承諾釋出8千萬劑疫苗的計畫細節。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不見紓緩,國人關心疫苗取得進度。3日的白宮新冠防疫小組記者會中,宣布美國向全球分配8000萬劑疫苗計劃。根據白宮新聞稿指出,將會提供亞洲國家約700萬劑疫苗,其中包含印台灣和太平洋島嶼地區都可分配到。 外交部今(4)日表示,對於美方在我國政府與人民全力對抗疫情之際,即時伸出援手,展現對我溫暖關懷,表達誠摯感謝之意。

多家日本媒體3日報導,日本將於4日火速向台灣提供124萬劑AZ疫苗,《朝日新聞》也透露,這只是第一批,後續還會多次分批提供,總數有可能達到1000萬劑。而之所以不借助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是因為希望能在短時間內送達台灣。

行政院會3日拍板紓困4.0特別預算案,歲出編列2,600億元,全數以舉借債務支應,其中防治經費734億元,紓困經費1,866億元。個人紓困經費高達1,018億元,總計有730萬人次受惠,較去年擴增330萬人次;去年有資料、合乎資格的個人,4日直接入帳。

全國升三級十六天,指揮中心今宣布新增364名本土案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0歲到39歲染疫比例增加,呼籲端午連假「不要返鄉」。中研院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於臉書發文呼籲「看守長者,看守我們的勞動力」,籲政府對於企業快篩的規定應該要更加寬鬆,政府現在別再去花精力安置「無症狀感染者」,未來無症狀感染者會愈來愈多,快篩要成為最普遍的篩檢措施。

編按:《日經》報導,日本經團連新會長十倉雅合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等媒體採訪,根據記者提問,十倉雅合回應當前局勢問題看法。並表示在供應鏈方面要力求穩定,一國獨行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且在中美、中歐相競之下,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要以競爭與協調為關鍵詞進行應對。

編按:國內目前新冠疫情仍未趨緩,疫苗問題只見蔡政府玩弄行政流程,卻忘了憲法第十五條人民有生存權,當疫情影響人民生命生活安全時,是不是能讓人民有選擇的權利,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葉銀華於《聯合報》撰文表示意見,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個可選擇打疫苗的環境。

編按:《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台灣是有負責超前部署的專責機構,且在各部會也有專責的規劃單位,建議政府應有制度化、系統化、法制化的超前部署基本規範及作業手冊指引,讓各個部會就其所負責業務提出超前部署計畫落實在「資源分配」及「環境建構」上,才能給人民安心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