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本土疫情嚴峻,疫苗成抑制疫情的解藥。目前正在施打第三梯的41萬劑AZ疫苗,接續將施打15萬劑莫德納疫苗與日本4日贈送的124萬劑AZ疫苗。根據指揮中心公布,預計6月底前還會有185萬劑AZ及莫德納疫苗抵台,8月底含國產疫苗,總計可達1000萬劑疫苗到貨。

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蘇利文及昆斯一行十人,昨搭乘美國軍機訪問台灣,並宣布美國將率先捐贈台灣七十五萬劑新冠疫苗。蔡總統接見時指出,十分感謝拜登政府伸出援手,也感謝三位參議員居間協調的努力,疫苗對台灣是及時雨,「各位的幫忙,我們會銘記在心」。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打算今夏發行疫苗接種證明給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國人,以便他們出國旅遊,期盼提振商務旅行和其他經濟活動。

據《工商時報》社論籲,建構更公平合理的全球運作機制,把確保疫苗能夠公平分配,和設立全球最低企業稅制這兩個不同領域的議題兜在一起,乍看之下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它所牽涉的,乃是整體公平性和既得利益之間的競合課題。

台灣自五月中旬爆發第二波新冠疫情,至今已有數千人確診。也因為疫情嚴峻,新冠疫苗在從乏人問津變一劑難求 。目前,政府下訂的疫苗數量多少,何時抵達等相關信息缺位, 民眾質疑聲不斷。為了阻止疫情蔓延,自上周起,台灣許多民間團體, 私人企業和政治人物加入全球疫苗採購行動, 讓更多疫苗盡早來到台灣。然而, 政府起初反應冷淡, 疫苗是「戰略物資」外界協助購滿仍須嚴格審核把關,引起反對黨及若干輿論質疑。

指揮中心本月2日宣布,因應未來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運抵台灣,將擬定推動疫苗大規模接種作業,擴大包含社區接種站、大型接種站,及千人以上企業、機構可外展接種服務等疫苗接種措施;目標六至八月所有據點每週可接種一百萬劑。那到底目前疫苗採購情形為何?你我是否是公費接種的對象?我們將持續追蹤與整理相關訊息。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行政院公布紓困4.0完整內容預算總規模達2600億元,今(4)日就可開始「開倉濟眾」;包含對疫苗與藥品臨床試驗、採購及檢驗經費,以及補貼部分,最主要包含自營作業者與無一定雇主勞工紓困補貼、艱困企業營運資金與員工薪資補貼、孩童家庭防疫補貼等,期待這波紓困能熬得過疫苗施打普及率。

疫苗爭議吵得沸沸揚揚,EUA到底是什麼?跟疫苗進口與國產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又有什麼關聯?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別整理相關資訊,讓關心此議題的你可以迅速且精確掌握。防疫視同作戰,大家一起齊心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