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總統蔡英文今天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跨界、跨領域的大工程,政府會持續引導企業走向低碳、轉型,並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方式循序漸進,降低衝擊,將綠能產業打造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筆者長期關注一八七一年四月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的南福爾摩沙檔案。話說他在品嘗過台灣 荔枝 乾之後,給了「very good」(非常棒)的肯定。

為順應國際發展趨勢,並配合我國政府2050年淨零轉型規畫,中央銀行30日公布「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 」,訂定兩大政策目標及三大核心策略,據以發展本行因應氣候變遷之政策架構,且逐步推動五大類政策措施,包括:1、研究氣候變遷對貨幣政策之影響,2、運用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協助促進永續金融發展,3、研究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總體審慎工具,4、將綠色債券納入外匯存底管理運用考量,5、積極參與氣候變遷風險相關之國際交流。

南部久旱不雨,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低,經濟部上月初決定嘉南地區今年一期稻作全面節水停灌後,但曾文水庫水情仍嚴峻,蓄水率不到三成,水利署南部水資源局連兩天實施人工增雨,希望「向老天多要一些水」,但僅獲得零星降雨,進水約15萬噸,不到最近一個月公共用水平均每天約107萬噸的七分之一。

綠色金融是國家淨零關鍵戰略之一。立委林楚茵今(29)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質詢指出,企業要及早面對綠色轉型,「氣候風險資料庫」是更能反應授信風險的工具,但隨著金管會綠色金融2.0升級到3.0,資料庫建置時程卻遙遙無期,權責也變得模糊不清。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28、29日審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政院版草案及各立委版本共22條進入逐條審查,草案新增「地熱發電」專章、放寬離岸風電與小水力發電等設置場域,並要求未來新建或改建建物必須設置屋頂太陽光電。

國發會今(28)日公布2050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關鍵戰略,提出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DC)減排目標為24%,12項具體策略如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在2030年達到45.46~46.12GW,氫能發電891MW、節電量達345.7億度等,還要搭配碳匯、碳捕捉利用等,達成減碳目標。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目前正在立法院討論中,其中將授權環保署收取「碳費」,外界關切徵收對象、費率、優惠費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