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經濟部先前公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場址申請作業要點,劃設出部分禁建紅區,但卻幾乎沒有劃入西部沿岸漁業相關敏感區域。

乾旱、豪雨成災,台灣未來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會越來越高,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近期將宣布未來20年面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否則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將會來不及。

環保署擬將石化、鋼鐵等產業納入空品惡化時應配合強制降載減排的對象,最快今年底上路。

金管會攜環保署制定台版「永續分類標準」 ,製造業、不動產業、運輸倉儲業先行上路。

0806水災南部降下莫拉克風災以來最大雨量,讓荖濃溪暴漲也造成許多災情。

極端氣候全球發威,科技部、中研院等學研單位日前發布台灣氣候變遷報告指出,台灣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到15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到40天。對此,藍委鄭正鈐表示,綠能缺口還要用火補?暖化加劇只會讓人民痛苦。

聯合國IPCC前天發布氣候報告引發關注,外界疾呼國內減碳腳步要加快,環團指出,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一定要走的路,行政院應站出來統籌落實碳定價制度,否則若只有環保署重視氣候變遷,而放任各部會持續消極以對,台灣將會拖垮全球減碳工作。

5月底全台進入汛期,水情獲得紓解。水利署今天表示,地下水為乾旱時穩定的救災水源,目前包含地層下陷的彰化與雲林地區在內,多數地下水水位已明顯回升,上升幅度最高到近11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