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規劃

內政部營建署國土規劃前置作業歷經十三年有餘,於91年起草。目的乃為促進我國永續發展,協助政府機關以永續發展的角度推行國家建設,並考量政策與計畫的各個層面,包括:經濟、土地利用、能源、交通運輸、環境品質、國民健康、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及文化與社經等議題。

過去透過國土計畫、都會區域計畫引導各部門的中長程公共建設,以便適時適地提供有限資源在利用土地與財政上,以合宜有效的落實國家願景。回顧臺灣地區過去全國性公共建設,大多由單一事業部門需求提出,甚少考量與國土永續發展之關聯及結合,造成公共投資與永續發展脫節。104年已通過之《國土計畫法》,將藉由永續發展關鍵指標與我國(中央與地方)公共建設計畫結合,以符合永續發展目的。

都市計畫土地與國家公園土地之後都會納入國土計畫統籌,成為其中特定的國土功能分區類別,而各自適用都市計畫法或國家公園法。

國家發展目標重點在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其達成手段之一即為透過實體環境之建設,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且兼顧生態、生活與生產需求的永續環境。針對國情需要,建立適當的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永續發展決策機制,並與預算審查制度結合,將有效的適時提供資金在適當土地執行適當的公共工程,以永續的概念利用國家有限的土地與財政資源,落實國家建設願景。

背景說明

一直以來我們對《國土法》寄予厚望,但它無法成為一切土地爭議的單一解答。《國土法》乃框架式與價值指引的立法,其內涵正等待之後研擬的20項子法規來充實,國土計畫法自民國86年開始,從民國93年正式定名並送立法院,經過6次送件,最後經過朝野協商,於104年12月18日通過。國土計畫的重點,過去是北、中、南、東各有區域計畫,接著就直接下到都市計畫,並未有縣市等級的空間計畫,從大到小的跨距太大。因此修正後的國土計畫納入中央和縣市層級的空間計畫。現在中央正擬定全國國土計畫,尤其是特定區的部分,未來會以附冊的形式附在國土計畫法中,效力等同法律,指導縣市國土計畫。「全國國土計畫」訂下全國土永續利用的管制策略與基本原則後,實質的空間計畫,以及現實中每筆土地所屬功能分區的指認,仍有待各地方政府擬訂的「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來落實。這是一套仍充滿變數的架構,後續規劃將影響《國土法》能否引領台灣土地適地適性地發展。

活動照片

  • 國土計畫法後續作為座談會

    國土計畫法後續作為座談會

  •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為國土計畫追蹤算帳座談會

  • 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座談會

    國土計畫的漫長等待座談會

  • 余範英董事長

    余範英董事長

相關文章

今(2016)年,是聯合國邁入2030永續發展議程-「改變我們的世界」的起始年。去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以五個P(人、地球、繁榮、和平、夥伴關係)為重點領域的十七大永續發展目標,並發展監測架構,透過全球合作與落實政府責任,從積極面因應國際經濟、人口與環境之挑戰,邁向沒有任何一個人被遺落在後的美好未來。

據內政部2016年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5%,國發會推估於107年將超過14%,台灣將邁入「高齡社會」。快速進入老年化社會,...

過去因無上位的國土計畫法,先有都市計畫、再做區域計畫,國土規劃較無章法,違建濫墾、開發圈地或浮濫徵收久為國人詬病。《國土計畫法》施行後,確立其最高指導原則,地方將依據四大功能分區建立其國土規劃,並在六年後取代現行區域計畫。

然而,《國土計畫法》只是第一步,後續須持續研訂許多配套子法,相關機關之協調整合都須強化,民間團體也須監督政府國土計畫的施行。有鑑於此,本次專家會議之舉辦,期望能透過資訊公開之方式,讓各方了解當前本法的準備情形,...

韌性城市的概念是從1980年起逐漸應用的災害管理,災害的原因我 們稱它為脆弱度,1990年到2000年,覺得脆弱度不夠,開始談韌性,面對災害是否能因應,是否能迅速恢復,回復力有多少能量,許多條件必須建構,如社會的韌性,與社會資源的建構,是一個災難前到災難中,再到未來的韌性成長過程,也是因應氣候變遷,環境變動,外力干擾下,人類存續再生因應的最重要課題

試論邁向韌性都市的未來方向與策略

前瞻的都市規劃設計...

面對國家轉型與世界快速變動的局面,過去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但也犧牲了許多自然資源,政府每年在水土保持、防洪治水及救災預算愈編愈多,但災害反有日益嚴重趨勢,缺乏上位宏觀指導的全國國土計畫,除了在空間規劃上失序,國土資源的保育工作也無法有效整合。

至於公私部門及中央地方的溝通合作,如何納入民眾參與機制,原住民的土地使用保障,以及整合相關國土計畫與保育事權等問題,都有待國土計畫法的上位規範,...

都市一直是作為鑑定發展的指標,在氣候變遷與後工業化的今天,資源必須有效利用,「韌性」已是未來都市發展應有的概念。未來的挑戰不同以往,必須改變固有想法,將現行的行動連接到未來發展。台灣歷經氣爆事件、都更爭議、地震水患及容受力等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創新經濟、智慧生活,都市治理課題將更加複雜,有系統的思考與合作是關鍵。

新北市在多年努力下已有「健康與永續城市」架構,也有效地逐步規劃與推動城市的願景,又如何面對一個未來永續城市必須承擔的壓力,...

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