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2022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法案除呼籲美方維持足以恫嚇中國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能力,也要求就美台增進防衛合作可行性進行評估。

美國國務院21日公布最新投資環境報告,指台灣在半導體、5G等領域具備先進研發能力,是區域高科技供應鏈中心,且台灣政府一直積極與外國投資人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具有韌性的生產網絡。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日在中共百年黨慶上談及台灣問題。他稱,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堅決粉碎任何「台獨」圖謀,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睽違近5年,美台TIFA將在30日復談,引發中方不滿抗議。白宮發言人莎琪今天強調,美台貿易投資關係十分重要,美國會持續強化與台灣經貿關係,也會繼續關切中國威嚇行徑。台駐美大使蕭美琴則表示,中斷多年後復談的TIFA將為雙邊經貿合作奠定重要基礎,期盼雙方逐步累積的善意和互信,能成為未來洽簽雙邊貿易協定的動能。

《旺報》社評指出,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稱,中國是美國頭號地緣戰略安全的挑戰,但「與中國的戰爭不是不可避免」,他並認為,中國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所需能力,因此「不太可能近期內用軍事手段奪取台灣」。

編按:美國總統拜登完成首趟總統海外出訪沒幾天,國務卿布林肯今天再度前往歐洲,持續凝聚西方團結力量,以對抗崛起的中國。布林肯先前與中方官員熱線,也提及台灣問題,中方表示,中美關係是主應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確發展軌道。今日傳來更換中駐美大使,由「歐洲專家」秦剛接任,以因應美國聯盟的圍堵。

編按:港媒報導,近年數碼化支付浪潮席捲全球,新冠疫情更加速了無現金支付的應用,內地去年已進行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測試,本港亦正研究發行「數碼港元」(e-HKD),以加快本港的金融科技及無現金支付的發展步伐。。

《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兩岸貿易的擴張,這是市場的力量,非政治力所可以改變。事實上,兩岸問題不在經貿而在政治,就經貿而言,由於兩岸地理位置接近,貿易、投資及人員往來密切本是正常,北美的加拿大有七成的出口市場在美國,墨西哥更有八成產品輸往美國,另外歐盟區域內的貿易占總貿易也達六成,以此觀之,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比重四成也屬合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