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國際三大信評機構之一的惠譽信評日前舉辦論壇,對今年台灣經濟 成長率 估計只有百分之一,為國內外經濟預測機構估計最低者,引起關注。實際上,早在今年五月的一次研討會上,我曾發言指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保二不成,能保一就很幸運了」。

「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今於台北香格里拉遠東飯店舉行,邀請到國內外外交、軍事學者專家共襄盛舉,針對美中關係,和台海情勢做討論。對於兩岸官方對話中斷多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查爾斯・利浦森(Charles H. Lipson)認為,這在美國有時會被稱為「死胡同對話」,看起來雙邊都沒有意願溝通。

最近因為台灣出口連11黑,有學者認為這是大幅度衰退,而且將此與2022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連起來,認為貿易轉移效應是最主要原因。由於這是一個新論點,因此媒體大幅報導,政府機關及一些學者也提出反面看法。

 那麼到底RCEP的影響如何?經濟學分析最重要的就是區分長短期。個體經濟學之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引用物理學的觀念談到「自然是不跳耀的」(Natura...

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米爾斯海默,在美國的政策圈是個異數,他對美國地緣戰略的分析廣受重視,但是他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卻與主流看法相左,9/7所舉辦的「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事前,他接受聯合報的連線專訪;表示他認為熱戰結束後,將轉變為韓戰停戰後的冷衝突,但從遏制中國的政策角度來看,久拖不決的烏克蘭戰爭對美國是場災難。

過去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半導體設備與國際先進技術尚有差距,因此實行晶片法案,除禁止國內高階晶片出口,又和日荷等國達成協議,啟動全面對中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管制。當時就有很多專家及晶片商警告,認為此舉雖可在短期內遏止中國,卻會加速中國開發先進晶片技術的時程。一旦中國自行研發成功,不需再仰賴美國時,美國及其同盟國的半導體產業將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及商機。如今看來,這個警告可能已成事實,且速度超出預期。

距離總統選舉投票僅剩4個多月,各類民調成天報,影音評論大亂鬥,激情與喧鬧逐漸升高,不相干的外國人看成是「民主嘉年華」,我國民眾卻不能不沉思眼前及未來台灣的沉重挑戰。俄烏戰爭、中美爭霸、台海緊張、總統大選,台灣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外國訪客打卡的重點。川流不息的外國訪賓和媒體常問:地方選舉多著重經濟民生,總統選舉是不是聚焦在兩岸及國防議題?我的回答通常是:Yes and No。

 

Yes,因為總統選舉結果攸關國家安全,...

今年下半年,大陸經濟復甦減速成全球市場討論焦點。若要達成官方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說時間緊、任務重,在此關鍵時刻,大陸當局這次對症下藥,調整持續多年的「國進民退」經濟方針,全力拉抬民營經濟,冀望民營企業能迎難而上,成為「穩增長」的救火隊。大陸提及民營經濟素有「56789」的特徵。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第78屆聯合國大會9月5日將於紐約開議,台灣今年主打4大訴求,首要即是敦促聯合國修正對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凸顯中國不能代表台灣,以徹底解決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問題。本月31日英國也呼應台灣需求,首度在官方文件上稱「台灣是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打破政治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