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剛當選中研院院士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被問到「怎麼讀書」,隨口就答:「讀書靠興趣,有興趣才會有持續的努力。」

他補充,但所謂興趣,不是說什麼都有興趣,變成「太多興趣而無所依歸」,而是指發掘問題、追求答案的興趣。

十五、六世紀以來,東方和西方都發生巨大變動,影響各自後來的發展及差異,王汎森關注這個問題,希望從思想、學術、文化角度切入,尋找中國在這四、五百年中的發展,這是他的興趣,也成了他一生努力的目標。...

農委會林務局與時報文教基金會一同策劃了一系列的台灣生態旅遊活動,以森林之美的奧萬大林區展開新森活運動的首部曲,在時報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聖芬、林務局長黃裕星、林業處長賴建興及Lonely Planet旅遊作者Rebert Storey(左至右)一同參與下啟動 。

台灣之所以成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主要是她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島面積57%面積都是森林覆蓋,而2002年為聯合國「國際生態旅遊年」,擁有豐富森林生態資源的台灣,...

八場演講所規劃的子題依序分別為:

一、人與自然觀點(人在自然之中的定位);

二、科學與知識:科學史(中西科學知識發展)

三、世界音樂對話錄:音樂、儀式、劇場;

四、身體關心:當代藝術的體現;

五、教育:當代教育思潮與各國教育改革;

六、社會經濟史:封建社會進入市民社會;

七、全球倫理與儒學的現代化;

八、語言思維。...

不是缺水,就是水災問題,水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教育部長黃榮村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陪同下,參觀〔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黃榮村說,這樣的特展融合歷史、人文、科學、自然學科,非常適合學校作為戶外教學場合,教育部將鼓勵各級學校前來參觀,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水環境。

由國科會、教育部、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正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與台北捷運站前地下街舉行。...

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研討會,昨晚閉幕。司法院長翁岳生、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在閉幕式均高度肯定研討會豐碩成果,並提出對司法改革、國會改革願景。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則呼籲各界精英,將改革的論述付諸實際行動,以實際作為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

共有五十多位學者、專家參與的是項研討會,在為期二天議程內,就「國際現實的認識」、「政府與政黨的社會責任」、「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法 治與人權的公義...

《美麗新世界的誘惑──基因科技與人文的對話》是國科會人文處、中研院社科所及時報文教基金會繼「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基因科技的人文議題」之後,再度針對 「幹細胞研究」、「基因與生物科技產品研發」、「複製人」、「基因檢驗」四大議題,邀請國內生物科技界的科學家、醫學生命倫理方面的人文學者、基因安全管 制及智慧財財產權方面的法律專家所規劃的系列演講,並將演講內容集結成冊。

人類應用科學與科技創造更美好的生存環境,...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胡佛教授與楊國樞、李亦園等學者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學者們溯析中國近代歷史脈絡,彼此激盪出許多值得當時和今日思考與反省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呼聲中,警總卻驚傳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陶先生長期奔走於黨內外,居中舒緩對立情勢,是諫諍威權、捍衛自由的大無畏政治家,這次保守勢力的反撲'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

素有「台灣科技教父」之稱的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於五月三十一日過世後,昨日屆滿百日,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神通電腦總經理果芸等多位國內科技界菁英,十五日在「李國鼎先生百日紀念研討會」中均指出,李國鼎生前永遠傾聽、好學不倦、劍及屨及的風範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其畢生「圖利他人」的利他精神,更令人敬佩。

張忠謀:半導體業創造奇蹟

國內多位科技界的翹楚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李國鼎先生百日紀念研討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