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過去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一系列公與義研討會,從「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直至去年所舉辦的「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包容與分享的社會」,時報文教基金會每每都是在國家面對重大公共課題,社會需要一股繼起之力量的時刻,奮起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稅制改革的問題一直是眾所關心的課題-稅制改革從過去到未來的進程;稅制改革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稅制改革如何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分配;以及稅制改革所 將遭遇的政治障礙,...

繼去年台灣“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活動後,再嘗試從民間找答案。時報文教基金會、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公共電視再次合作,全程紀錄對話內容,剪輯成紀錄片。

“我們不一定要找到結論。整個討論過程,才是我們掌握未來的力量。”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根據去年民間對話的經驗,很期待這次充滿“想像”的嘗試,為大眾找到可以發聲的機會,“未來是我們的,不要被政治議題操弄、影響”,大聲說出自己的感想,凝聚更多民間的力量。

“...

民國八十年中國時報向環保署提出「種二千萬棵樹救台灣水源」的活動構想,立即被環保署接受,並廣邀各路人馬共同推動此一構想,旋即得到教育部、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系、時報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國語日報、奧美公關公司、中油公司、壽山文化基金會、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德律律師事務所、群智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策劃辦理,這項活動自八十一年三月推出,並受到熱烈回響。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在環保署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告活動展開。...

經過八十一年一整年的推廣活動及植樹,八十二年以「萬鳥歸林、萬流歸宗」為主題,活動在三月一日由前環保署長張隆盛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展開,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贊助人回娘家(八十一年成果驗收)、親子育苗、親子舞台、贈苗及贊助人代表赴水源區植樹等。

張隆盛在記者會上指出,由於一般民眾平常無法接近水源區,對於水源區受破壞的情形不能有深刻的體認,期望能透過此項活動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並藉由贊助款項讓水源區內多種一棵樹,時時關心台灣的水源...

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全民的熱情與愛心紛紛投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災難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種不可承受之痛。以往國際上對於台灣所造就的各項奇蹟,給予了高度的注意,並引用來當成改革的參考範例之一,但是在震災後的救難和重建過程中,卻顯示出我們在逆境底下,事實上仍遭遇到很多困難。過去累積下來的毛病,在此時做了一次相當徹底的體檢,原來我們的體質也不是很好,以往也有很多人批評過。記得十年前,時報文教基金會辦過一項「社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