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美國氣候事務特使凱瑞9日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歐盟氣候事務首席官員蒂默曼斯共同發布聲明,宣告美國與歐盟準備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日發表的資訊,2020年武漢肺炎(COVID-19)危機,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最大降幅,整體下滑幅度約6%,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段之間的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如今,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去(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用電量卻創下歷史新高。能源局公布2020年能源統計資料,全國總用電量達2710億度,較前(2019)年成長55億度,漲幅約2.4%。其中,住宅、工業部門各增加約30億度用電,服務業部門則減少約5億度用電。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AMOC)現在達到千年來最弱,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遷。

全球16個保育組織最近發表報告顯示,攸關數億人口健康、營養和生計的淡水魚面臨日益嚴重的生存威脅,1/3的魚種已經瀕臨滅絕。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最新評估發現,氣候變遷現在已是世界自然襲產的最大威脅。

氣候變遷打敗入侵物種 成自然襲產的頭號威脅

自然襲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擁有特殊地貌、罕見生態過程、重要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的地點,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自然資產。但現在有1/3的自然襲產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美國德州因為冬季風暴,斷電進入第四天,現在又開始鬧水荒,德州大停電,也導致天然氣價格暴漲,鈾礦股價飆34%,半導體晶片也出現短缺,德州進入夜晚,「貧富差距」一眼可見,奧斯汀豪宅區燈火通明,非裔貧困住宅區卻是漆黑一片。

氣候變遷日漸加劇,世界各國及跨國企業紛紛提出「2050碳中和」目標。副總統賴清德今(19日)出席玉山銀行ESG倡議記者會表示,台灣現行減碳目標僅設定2050年減為2005年的一半,已落後國際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出2050碳中和或其他新的氣候治理路徑,才能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