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最新評估發現,氣候變遷現在已是世界自然襲產的最大威脅。

氣候變遷打敗入侵物種 成自然襲產的頭號威脅

自然襲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擁有特殊地貌、罕見生態過程、重要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的地點,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自然資產。但現在有1/3的自然襲產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美國德州因為冬季風暴,斷電進入第四天,現在又開始鬧水荒,德州大停電,也導致天然氣價格暴漲,鈾礦股價飆34%,半導體晶片也出現短缺,德州進入夜晚,「貧富差距」一眼可見,奧斯汀豪宅區燈火通明,非裔貧困住宅區卻是漆黑一片。

氣候變遷日漸加劇,世界各國及跨國企業紛紛提出「2050碳中和」目標。副總統賴清德今(19日)出席玉山銀行ESG倡議記者會表示,台灣現行減碳目標僅設定2050年減為2005年的一半,已落後國際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出2050碳中和或其他新的氣候治理路徑,才能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

【名家談永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將面世,他在線上圓桌論壇與亞太區媒體暢談氣候危機的急迫性,並提出創新技術的解方,「我們過去十年做得遠遠不夠,」要達到零碳未來,人們需要勇於挑戰最困難的任務。

據《台經院》社論指出,為減緩地球暖化,改善氣候緊急狀態,各國政府皆應積極採取各項減碳措施,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25個國家提供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不過政治領導人經常宣布長期施政口號,短期卻難有實際作為。民間部門為達到年度績效表現,強調ESG的重要性,反而在節能減碳的實際作為上提供了巨大的貢獻。

台灣西部空品連續數日亮起紅色警示,中南部縣市的細懸浮微粒(PM2.5)尤其嚴重。醫師蘇偉碩今(8日)批評政府未積極改善空污,國際研究指出,PM2.5年均值每上升10μg/m3 (微克/立方公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將提高3.4%,空污正在殘害兒童。

經濟部能源局去年(2020)底預告離岸風電區塊開發場址規劃草案,擬開放業者自行選址,遭立委、環團批評配套不足恐導致選址爭議。去年底德能公司自行於全台最大漁場——北方三島自行劃定風機設置預定地、召開說明會,引發當地漁民的恐慌焦慮與群起反彈。

世界經濟論壇關係會議之一的「氣候調適峰會」(Climate Adaptation Summit)上月25、26日於線上舉行。此峰會聚焦於尋找調適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包括如何因應更頻繁、破壞性更強的颶風和颱風、極端降雨、乾旱、高溫、野火、物種滅絕、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