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國賺了美國人的錢」之意涵
川普在4月初以對等關稅為名,祭出高關稅脅迫各國與之協商、對美讓利的關稅戰,目前尚在如火如荼進行當中。川普雖然狂妄,但對隨後市場反撲力量之烈,也不能不心生畏懼,故時時改變其作為與說法。
川普之所以引燃關稅戰,其經常掛在嘴上的說法,包括各國都在「占美國便宜」、「賺了美國人的錢」,以及「偷走美國人的工作」等。的確,美國的進口關稅率普遍比各國為低,而且不少國家還不乏設置各種非關稅障礙、對出口產業進行補貼、低價傾銷,以及藉壓低匯價強化出口競爭力等等情事,因此,美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公平競爭的不利地位。若從此角度言,川普擬藉高關稅脅迫各國前來協商,為美國討回公道,難謂完全師出無名。
在「偷走美國人的工作」方面,自由貿易在各國必然形成贏家與輸家;但經濟分析也顯示:若是政府可透過所得重分配等補償措施,將贏家的部分利益移轉予輸家,則可使全民皆獲好處,提高全民的經濟福祉。先進國家勞動者的就業機會,在自由貿易下會被開發中國家取代(此即「工作被偷走」),成為輸家。政府若欠缺適當的補償機制,川普的副手范斯所描述「絕望者的悲歌」,即成了必然的結果,進而成為反全球化與川普崛起的根源。
至於貿易順差國「賺了美國人的錢」的真正意涵,則值得從幾方面討論:首先,對美有貿易順差者,的確是賺了美國人的錢。但是此盈餘是順差國捨不得將其國內生產的產品用於國內消費或投資,而將之提供予美國使用而賺來的。反方面來看,美國的貿易逆差則是其國內的消費與投資超過了產出,由順差國提供、彌補此短缺而形成。因此,順差國所賺得美國人的錢,是其以「縮衣節食」濟助了美國的過度消費,所獲得的報償,沒什麼好批評的。另從金融面來看。各國的國際收支表都顯示其由貿易收支占最大宗的經常性盈餘,若非成為金融帳的赤字(資金流出),就是進入央行的準備帳,成為央行的外匯存底。美國仗著美元是國際貨幣之便,在享用順差國提供的產品時,以印製成本接近零的美元支付之。順差國所賺得的這些美元,不是在國內結售予私人、企業或金融機構,再由買主對外從事實質投資或金融性投資(成為金融帳赤字),就是由央行買進,轉存於國際知名金融機構或購買外國公債。這些美元流出國境,一方面成為順差國的國外資產;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是主要的流出目的地,故成為美國的金融帳順差。因此,順差國所賺的美元,最終大部分還是回流美國;順差國實際上是以其產品主要換得美國的資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開發中國家的資本報酬率通常高於已發展國家,故而開發中國家以國內投資與國內的資本報酬率為犧牲,將產品提供(出口)予美國,換得美國的資產與資本報酬率,必然造成投資效益之淨損失。以中國為例,2024年底中國持有的外國資產為10.22兆美元,國外負債為6.92兆,故國外淨資產達3.30兆美元。但國際收支表上的投資收益帳所顯示的收入僅為2,798億美元,支出則達4,231億,投資收益淨額為負的1,433億。因此,開發中國家以出超賺取美元,再將之轉換為美國資產,就投資效益的角度言,是不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