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宣佈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製造先進晶片
台積電週一表示,將在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提高在美國的產能,此舉旨在安撫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並避免對晶片進口加徵關稅的威脅。在與台積電執行長魏哲家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川普表示,這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將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設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廠。他說,這項投資是在臺積電先前承諾在美國投資的650億美元之外。
「這將創造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活動,並提升美國在人工智慧及其他領域的主導地位,」川普表示,並補充說,這項投資將創造2萬到2.5萬個工作崗位。魏哲家表示,台積電將在美國建設三座晶片工廠,此外還有一座將於今年開始量產,以及先前承諾建造的另外兩座。他說,台積電還將建立兩座先進封裝工廠,這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它將晶片連接在一起以提高效能。台積電還計劃建立一個研發中心,作爲其整體計劃的一部分,並稱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單筆外國直接投資」。
此舉是商界對川普的最新示好,在川普積極推動對海外生產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徵收關稅之際,企業紛紛推出措施來安撫總統。上週,蘋果公司宣佈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入超過5000億美元。川普說,還有「許多」其他公司尋求宣佈增加在美國的生產。川普說,台積電同意在美國生產更多晶片是「遙遙領先」,他說這意味著這家臺灣公司可以避免他認爲可能高達50%的關稅。
《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穆勒(Chris Miller)表示:「我們必須等待更多細節,才能評估這項投資對美國晶片製造業得長期影響。」他補充說,台積電可能希望這項新投資爲與政府建立富有成效的關係奠定基礎。在總統競選期間和上任後,川普曾多次威脅要對進口晶片徵收關稅,這將對臺灣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在川普多次指責臺灣「竊取」美國半導體業務之後,台積電幾個月來一直承受著壓力。週一,川普總統在魏哲家身邊發表講話,稱臺灣「壟斷」了晶片產業。關稅將使台積電面臨來自美國客戶的壓力,要求其承擔由此產生的部分成本。然而,台積電更擔心的是,川普可能會取消拜登時代的一份合同,根據這份合同,華盛頓同意爲台積電在美國的工廠提供超過60億美元的補貼。
在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長霍華•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說,台積電受補貼鼓勵而投資了650億美元,但由於川普努力促進美國的晶片製造,台積電又增加了1000億美元的投資。盧特尼克補充說:「台積電正以巨大的規模來到這裏,因爲它們想進入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它們想避開關稅。」
台積電的投資標誌着其在美國的佈局進一步擴大。在川普的第一任期內,該集團最初承諾建造一座採用5納米技術的晶圓廠,但後來同意在該工廠採用更先進的4納米技術。
2024年,台積電與拜登政府達成協議,在2028年之前建造第二座工廠,該廠將使用2納米技術,預計屆時這將是最先進的工廠,並在本十年末在美國建立第三座晶圓廠。總之,此次全面擴張使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計劃投資總額增至650億美元。
與設計和銷售晶片的輝達(Nvidia)或設計半導體但自己也生產一些晶片的英特爾(Intel)等客戶不同,台積電只根據其他公司的設計生產晶片。這種做法使其在日益複雜的尖端晶片製造過程中磨練了執行技能。台積電在製造最先進晶片的市場上佔有90%以上的份額。
AMD執行長蘇姿豐(Lisa Su)讚揚了川普政府和台積電的工作,稱這項投資對美國半導體行業「極爲重要」,並指出台積電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在美國生產其最高效能的晶片。AMD是台積電的重要客戶,在先進人工智慧晶片領域與輝達競爭。
台積電的這一聲明最早由《華爾街日報》報導,先前川普政府官員最近幾周曾建議台積電大規模增加在美國的投資,以安撫總統。這些建議包括台積電幫助英特爾運營晶圓廠,英特爾在尖端製造領域已經落後於其臺灣競爭對手。據知情人士透露,另一個想法是台積電入股英特爾,或者把這家臺灣晶片製造商在美國的業務分拆成一家美國政府參股的公司。
延伸閱讀:
千億美元換免死金牌 產官學回應重點一次看
美國總統川普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台灣時間4日凌晨,在白宮召開記者會,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將在四年內加碼1,000億美元,要蓋新廠與研發中心。然而,外界擔憂,此舉不僅恐影響台積電獲利、毛利,甚至外界擔憂是否將變成「美積電」?
台積電美國布局+6
魏哲家宣布台積電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包含興建三座新晶圓廠、兩座先進封裝設施,以及一間主要研發團隊中心,包含鳳凰城的晶圓廠在內,總投資金額已達1,650億美元。魏哲家稱,此專案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singl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回顧台積電在美生產、營運據點,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一座4奈米晶圓廠已進入量產,第二座晶圓廠主體工程也已完備,待內部設備完善後,最快2026年底前就可量產。至於第三座晶圓廠,日前由台積電董事會拍板定案2025年中就會動土,最快2030年就可正式量產。
除了既有的亞利桑那州廠規劃後續二、三廠將主攻先進封裝3奈米甚至2奈米製程外,最新的四廠到七廠預計也會比照辦理,同時,屆時研發中心的進入,也代表著台積電最先進製程1.4奈米也恐跟著落地美國。台積公司除了目前設於鳳凰城的最新製造據點,同時,也在華盛頓州卡默斯(Camas)設有一座晶圓廠,並於德州奧斯丁(Austin)和加州聖荷西(San Jose)設有設計服務中心。
超貴?蓋一座廠成本多四成
台積電投入千億要加蓋包含研發中心在內的六座廠,但據台積電過去推估成本增加至少30%~40%,另再考慮製造成本、人事成本等因素,相關資本支出恐還會更多,且川普任期的四年內能做到多少、是否能全數落成並投入生產仍是未知數。至於,擴大投資美國建廠是否影響台積電在歐洲、日本等投資計畫,台積電則回應表示,必須要等董事會進一步核准。此外,公司強調對台灣投資計畫不變,在日本、德國計畫也持續進行中。
根據美國進步中心(Institute of Progress)學者、結構工程師波特(Brian Potter)先前表示, 與過去一座半導體廠成本3,100萬美元,現在平均一座標準晶圓廠成本上看100至200億美元。波特指出,增加成本的主因就在數十萬平方英尺的無塵室,因為要與外界隔絕,建築工法與其他區域不同,使用混泥土量非常大。
英特爾就曾稱工廠使用的混凝土量,是杜拜哈里發塔的2倍,金屬的使用量是巴黎鐵塔的5倍。 此外,不僅有料,還要有一大群訓練有素的工人,比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一廠時,就需要1萬2,000名工人。另外,工廠建置完畢,光一台艾司摩爾(ASML)的光刻機,就得要至少40個貨櫃分批運送,晶圓廠可能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可接受的製程產量,這些都在推升無形成本。
台積電造海外竹科?政府、各界回應來了
台積電砸千億美元擴大投資美國廠,在台灣掀起不小波瀾。對此,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台積電此舉就是買到「四年的免死金牌」,台積電明後年年度資本支出破500億可期,但台積電過去主張「根留台灣」,如今CoWoS產能、研發部門到美國恐是勢在必行。
財經網美胡采蘋也指出,台積電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雖然不如投資在台灣的效益高,但是至少比去接手英特爾的晶圓廠好「操之在己的部分偏多」。她說,千億金額非常多,且蓋廠可能一蓋二、三十年,但換到美國站在台灣這一邊,在未來或許會成為在「最後一刻拿下的特許」。
對於外界擔憂最先進製程出海一事,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指出,要保持在國際產業鏈上的關鍵地位,也要確保在關鍵技術上的領先,「根留台灣,繼續壯大台灣」,這個立場絕不動搖。經濟部長則保證明年2奈米跟1.6奈米不會到美國生產。
此外,總統賴清德也回應道,面對美國新政府的政策調整,台灣與美國一直有緊密的溝通管道與合作關係,未來會持續深化貿易及產業合作,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先進半導體等技術開發。
千億投資「美積電」成真?專家這樣說
然而,大部分投資人關注的重點仍在於,台積電打算把研發中心、先進製程廠等資源投入到美國單一市場,是否等同於變成「美積電」?若單看台積電股權結構分布,外資持股早就超過七成,相較之下,政府的國發基金占比不到10%。台積電已經是一個跨國公司,只是剛好總部設在台灣新竹而已。
對此,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分析,台積電千億加碼投資超乎川普預期,應可使得對台灣晶片課稅的想法消停,且也讓台積電免於涉入合資入股拯救英特爾(Intel)晶圓廠的複雜情境。劉佩真指出,台積電利多部分在於,此次是獨自獨資加碼美國的市場,所以在整個技術沒有外流的狀況,再加上它獨立性的經營,以及跟客戶還是有維持夥伴合作的關係。
媒體引述熟稔國際半導體供應鏈的專家預料,千億投資未來發展至少會是2奈米製程起跳,且專門服務美國下世代AI特殊的解決方案。部分人士雖憂心此次投資會讓台積電成美積電,但他強調,只要台積電在美國能維持獨立經營,就不會有這項疑慮,台灣仍是台積電的最重要基地。此外,郭智輝也指出,以目前投資金額、需要供應鏈的數量,不至於吸引整個供應鏈過去,強調「這樣的疑慮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