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白熱化的美國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大選對全球政經情勢影響重大,目前雖然多數民調顯示民主黨賀錦麗領先,但差距非常有限;再加上支持川普選民通常較不表態,即使略居優勢的民主黨也憂心二○一六年當時民調一路領先的希拉蕊.柯林頓,最終被川普逆風翻盤的歷史重演。

雖然選舉仍充滿變數,但在美國主要是以州為單位,普選票勝出即全拿選舉人票,由選舉人制度決定總統的獨特制度下,綜合各方民調,目前已經有四十三州及首都華盛頓幾乎已大勢底定,但是雙方均未達到勝選門檻,將由其他七個搖擺州決定最終結果。

這七個搖擺州可歸類於「鋼鐵帶」的賓州、密西根州及威斯康辛州;以及屬於「陽光帶」的北卡、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及內華達州。鋼鐵帶為美國製造業重鎮,民主黨較占優勢,但在「外包」趨勢下,美國製造業機會流失海外,鋼鐵帶成了「生鏽帶」。在二○一六年川普以美國優先,在美國生產,推動製造業回流的政策下,在鋼鐵帶三州險勝,而在二○二○年拜登則成功翻盤。

傳統上共和黨在陽光帶居優勢,但在近年來人口結構變化下,共和黨不再獨霸,在二○二○年川普只在北卡勝出。例如亞利桑那州及內華達州毗鄰民主黨大本營加州,近年來吸納不少加州移民,因而也影響到選舉結果。

雖然選舉結果難測,但最終將由這些搖擺州極少數的關鍵選民所決定。而另一點可確定的是美國更加走向兩極化,在二○二○年選舉雙方全力動員下,約多出三千萬人投票,投票率創百年新高下,雙方各贏廿五州。不過拜登勝出的廿五州,GDP約占全美百分之七十,民主黨雖在都會區大勝,卻在鄉村大幅落後,美國呈現M型極端社會。所以拜登在選後提及必須努力經營鄉村地區,也主張「包容性」成長;但並沒有什麼成效,美國反而更加走向對立。

對於台灣而言,最關心的應是選後美國的經貿政策動向,以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無論誰勝選,均將經濟安全等同國家安全,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制裁均會加碼,美中對抗升高。兩位候選人主要差異在對其他國家的政策,川普認為全世界都虧欠美國,主張對美國所有進口品加徵關稅,對全球總體經濟影響深遠。另外川普只關注回流美國,並不支持「近岸外包」,例如主張對由墨西哥進口的產品再加碼關稅,也會影響到台灣的供應鏈布局。

避免兩岸發生衝突,仍會是美國對兩岸政策的立場。美、中領導人在過去四年共會談七次,每次均觸及台灣問題,雙方均重覆說明本身不可踰越的紅線,預計此趨勢不會改變。不過可預期在川普強烈主張「使用者付費」下,會要求所有盟友更多付出;台灣更要小心,川普最近受訪已明白提到,台灣軍費應提高到GDP百分之十。

(作者為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