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美元輾壓亞幣似曾相識?

印尼央行上周三(24日)意外升息1碼,捍衛印尼盾。儘管雅加達的利率決策很少能影響全球市場,但此一出人意料的緊縮舉措,對從紐約到東京的投資人來說,絕非好兆頭。

強勢美元正從各地新興經濟體的手中搶奪資本。印尼央行總裁瓦瑞耀(Perry Warjiyo)對記者說,「情況要求我們採取強力政策因應,以減輕全球不確定性對包括印尼在內開發中國家經濟的負面影響」。

隨著美元飆升,亞洲出現類似1997年的氣氛,這只是最新的一個例子。印尼再次為了穩定印尼盾而焦頭爛額,菲律賓和泰國延後降息,南韓央行糾結於韓元匯率,中國中陸擔心通縮惡化,而日圓匯率波動劇烈。

這些情況似曾相識。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是強勢美元輾壓亞洲貨幣的最慘痛案例,主因是美國聯準會自1994-1995年的緊縮周期,短期利率12個月內提高了一倍,美元狂歌猛進,亞洲貨幣守不住固定匯率。

似曾相識

 

泰銖在1997年7月率先貶值,印尼盾和韓元也在短時間內相繼狂貶。菲律賓發現自己處於金融混亂的懸崖邊上,馬來西亞有同樣遭遇,官方採取了資本管制措施。

馬來西亞的處境將觸發投資人曾經的創傷。當時還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大馬總理馬哈迪與金融巨鱷索羅斯互相指著對方鼻子臭罵。馬哈迪認為索羅斯如同1992年攻擊英鎊一樣地在攻擊馬元,痛斥索羅斯是「白癡」。索羅斯則指責馬哈迪是導致馬來西亞在1997年幾乎經濟崩潰的禍首,稱馬哈迪是自己國家的「威脅」。馬來西亞總理安華今日也被遭投機客攻擊的馬元絆倒,顯示1997年的幽靈未曾走遠。

隨著日圓兌美元匯率測試160大關,1990年代以來最低水準,感覺有另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正在醞釀中。日圓周一迅速扭轉跌勢,引發日本官員干預匯市的揣測。

與此同時,市場日益擔心人民幣也可能加入亞幣競貶行列。畢竟大陸正與通縮搏鬥,而貨幣貶值有利出口。更何況美國的盟友日本「以鄰為壑」的做法可提供政治掩護。那勢將引發一場市場未曾見過的大規模貨幣戰爭。

即使北京選擇捍衛人民幣,亞幣今年的走勢也可能超越1990年代的範疇。甚至包括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

定海神針

 

巴隆周刊報導,亞洲之所以躲過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因為此區兩大經濟引擎站穩腳跟。來自中、日的需求幫亞洲度過華爾街帶來的衝擊。

但今天,這兩大引擎都不在最佳狀態。大陸聲稱經濟成長5%,但實情如何卻令人輾轉難眠。至關重要的房地產業依然動盪不安。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消費者物價下跌尚未解決,因此引發大陸將步上日本「失落十年」後塵的討論。

美國聯準會遲不降息,使得中國大陸的債務管理選項更形複雜。在聯準會採取行動之前,人民銀行將延遲寬鬆。如果美國公債殖利率「久居高檔」,北京較難維持金融穩定並支撐經濟成長。

日本銀行(央行)也很難為。2024年伊始,交易員相信日銀會收緊貨幣政策,如同他們相信聯準會會放寬政策一樣。但聯準會轉向推動美元升值,讓植田和男領導的日銀陷入政策癱瘓狀態。植田還因為日本通膨率呈下降趨勢而面臨更大的挑戰。東京地區4月消費者物價僅較去年同期高1.6%,低於央行的2%目標。

日圓兌美匯價4月上旬約152,周一已下挫至測試160大關,隨後匯率急升引發官方干預的揣測。歐新社

加速備戰

 

與1990年代末期相比,全球體系的狀態變得不穩定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是美國嚴重兩極分化,公共債務突破34兆美元之際,華府政治體系功能卻失調,美國的AAA主權債信評級,三個丟了兩個。

另一是疫情的長期影響破壞了亞洲前景。其中包括為穩定成長而積累的巨額公共債務。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人估計,2019至2021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公共債務躍增至GDP的逾8%,部分國家的增幅接近50%。

美元的磁吸能力不斷強化,亞洲卻未做好抵禦大規模資本外流的準備,債市和股市均欠流動性,意味提供給基礎建設的融資,以及投注技術、教育與醫療保健的資金變少,影響到建設更具創新性和生產力的未來。

亞洲金融危機已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此區無疑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經濟更有活力也更透明。銀行體質更健全,市場更有彈性。私部門對推動經濟成長擔負更大作用。外匯存底重建起來了。

但亞洲仍然過於仰賴出口。從印尼到南韓,都不是美元的對手,「渦輪增壓」的漲勢吸走全球資本。亞洲的貨幣政策決策者如果還沒有繫好安全帶,動作請快。

Fed難降息 超低利回不去了

 

美國聯準會(Fed)本周將召開決策會議,由於年初以來美國通膨仍舊頑強,外界預期Fed將維持利率政策按兵不動。然而,素有「聯準會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蒂米羅斯(Nick Timiraos)撰文表示,就算Fed開始降息,也回不去疫情前的超低利率時代。

Fed將在4月30日至5月1日召開為期二天的會議。鑒於近來一連串數據凸顯美國通膨難降,加上經濟成長與就業市場深具韌性,多名決策官員先前曾表態,聲稱Fed並無降息的急迫性。

分析師認為,在本周會議中縮表議題可能將引發更多關注。Fed主席鮑爾曾在上月提到將在近期開始放緩縮表速度,市場揣測5月Fed將針對該議題提出正式計畫。

華爾街日報記者蒂米羅斯撰文指出,除了Fed何時降息牽動全球市場敏感神經,另一個重要訊息是就算Fed開始降息,利率也回不到過去的超低水平。

WEF示警 全球債務恐大爆發

世界經濟論壇(WEF)主席布倫德(Borge Brende)警告,全球債務比率攀升至兩個世紀來從未見過的水準,已開發國家正面臨停滯性通膨風險。若各國未採取正確措施因應,全球就要面臨長達十年低成長困境。

WEF在28日於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特別會議,討論全球合作、成長與能源發展。布倫德指目前全球債務占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接近100%,是兩百年前拿破崙戰爭以來從未出現過如此高比率。

他表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估計約3.2%,低於近幾十年來約4%的平均水準。他強調部份主要經濟體要面對類似1970年代的經濟放緩風險,因此全球不能打貿易戰,各國必須藉由貿易來促進成長。

雖然貿易將出現改變,全球價值鏈會有更多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但各國不能因噎廢食,大家必須解決全球債務問題。

他認為各國政府要思考如何削減債務,並採取正確的財政措施,避免陷入會觸發衰退的局面。

WEF注意到通膨壓力持久未退的問題,指生成式AI可望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機遇,和地緣政治是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中東局勢可能讓油價一夜之間飆漲至每桶150美元而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

他就債務發出的警告,跟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的立場一致。IMF指去年全球債務占GDP比率上升至93%,較新冠疫情前水準高出9個百分點,預測這比率在2030年前可能逼近100%。

IMF特別點名中國和美國的高債務問題,尤其美國財政政策寬鬆,對利率和美元構成壓力,從而推高全球融資成本,令早已存在經濟弱點不斷惡化。

但全球經濟在通膨壓力和央行改變貨幣政策的情況下,仍展示出令外界意外的彈性,因此IMF稍早前把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小幅調高0.1個百分點至3.2%。

相關新聞

新台幣匯率近期勁揚,引發市場對美國施壓升值的揣測。彭博和路透等外媒6日報導,台幣走升部分原因來自未經證實的猜測,...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人民幣1兆元(新台幣4...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