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大泡沫出現「雷曼級」警惕信號

     美聯儲(FRB)的量化緊縮對於由資金過剩引起的泡沫而言是「天敵」。將不可避免增加對資産市場的影響。市場vs中央銀行的對立導致資産價格劇烈波動,2008年9月雷曼危機前後顯現出來的警惕信號接連出現。8月美CPI上漲率超過市場預期,FRB正阻擋過去兩年半膨脹起的美股市、住房、創新3大泡沫。

     以美國股市為中心,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調整呈現出長期化跡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簡稱美聯儲)正在阻擋過去兩年半時間裏膨脹起來的美國股市、住房、創新3大泡沫。「市場vs中央銀行」的對立導致資産價格劇烈波動,2008年9月雷曼危機前後顯現出來的警惕信號接連出現。

     9月13日,美國道瓊斯30指數比前一天下跌1276點(3.9%),創下今年最大跌幅紀錄。14日的日經平均指數也以大幅下挫。

     8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上漲率超過了市場預期,關鍵在於以房租為中心的居住費用的漲幅處於高水平。美聯儲從9月開始正式實施國債和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的減持(量化緊縮,QT),但「進度」卻大幅延遲。

   住房泡沫

      9月20日、21日召開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會議可能會針對減持MBS討論採取積極的出售措施,而不是採取被動方式對償還部分停止再投資。雖然在今年的FOMC會議上沒有投票權,但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認為,這樣做很有必要。與MBS掛鉤的「iShares 美國MBS交易所交易基金(ETF)」13日暴跌至94.60美元,接近於6月中旬創下的年初以來最低值(94.32美元)。

     在美國住房市場上,「雷曼級」數字隨處可見。由於貸款利率上升和房價高漲,銷量踩下煞車,7月新建住宅庫存(季節調整值,按年率換算)環比增加3.1%,達到46.4萬套,是2008年3月以來的高位。銷售套數除以庫存套數的「銷量庫存倍數」為1.1倍,大幅低於年初的2.1倍。降至2009年3月以來的低水平。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同比漲跌率與住宅銷量庫存倍數聯動的傾向很強。

  股市慾望泡沫

      股市慾望泡沫可以從判斷股價偏高或偏低的指標——風險溢價看出。這是從表示股票預期收益率的收益率(每股收益除以股價的值)中減去安全資産(10年期國債)利息求出的。表示相對於投資金額,投資者每年得到多少超過安全資産的利率。數字越低,意味著為了少許收益率,投資者紛紛進入股市,股價偏高。

      標準普爾500指數最近的風險溢價在年化2.3%左右。僅為與美國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秋季相當的低水平,比雷曼危機以後的平均水平低大約1.9個百分點。即使股價下跌,美國10年期國債的利率仍大幅上漲,沒有消除價格偏高的感覺。原因是利率一上漲,股票就會被賣出。

       東證股價指數(TOPIX)、德國股價指數(DAX)及香港恒生指數的風險溢價均為7.6%左右,高於雷曼危機後的均值。但如果美國股市出現動盪,美國股票和各國的股票風險溢價也會上升(股價暴跌)。在日本央行的長短期利率操作下,也不會只有日本股票特別便宜。

  創新泡沫

       新冠危機以後,人們需要改善居住環境和轉向數位化轉型(DX),對創新的期望過高。作為典型代表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股價指數也頻繁亮起雷曼危機以來的紅燈。12個月走勢均線低於24個月走勢均線,走勢圖上出現了被稱作「死亡交叉」的賣出信號。如果9月以1萬3560點以下(截至9月13日為1萬1633點)收盤,2008年9月~2010年2月以來的死亡交叉就會確立。

     美聯儲(FRB)的量化緊縮對於由資金過剩引起的泡沫而言是「天敵」。將不可避免增加對資産市場的影響。

    本文作者為日經QUICK新聞 編輯委員 永井洋一

 


全球化,變了!

藤井彰夫:「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經結束」,3月下旬全球最大的資産管理公司美國貝萊德(BlackRock)掌門人拉里·芬克(Larry Fink)的這句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他指出,由於俄羅斯進攻烏克蘭,至今的全球化已經無法持續下去。

     與此同時,美國著名智囊團「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也發表了題為《全球化的終結?》的論文。這篇論文雖然在題目中加上了問號,卻同樣分析了全球化的僵局。表示全球化倒退的「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和表示全球化減速的「慢球化(Slow Globalization)」成了歐美媒體競相使用的詞語。

     新興國家也置身其中的現代全球化的起點,應該是1989年柏林牆倒塌導致東西方冷戰結束,以及中國加快改革開放路線的90年代初期。

     冷戰結束後,東西方的隔閡消失,人員、貨物、資金開始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動。隨著世界貿易組織(WTO)等不斷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企業紛紛瞄準全球工資最低、環境最完善的地理位置,推進了生産基地的國際化。這為俄羅斯及東歐等原共産主義陣營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

https://zh.cn.nikkei.com/images/2022/05/0518/0518-08-L.jpg

 

     在擺脫鉅額國防費用負擔的美國,還出現了「和平紅利」的説法。從軍事技術中誕生的互聯網、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向民間開放,成了信息技術(IT)革命的原動力。

     資金也被放開,流向全世界。低通膨和低利率帶來的豐富投資資金,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流向世界各地。對此起到支撐作用的是軸心貨幣美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實質上以世界中央銀行的身份君臨天下。

     但隨著中美對立、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的出現,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以往的全球化迎來了巨大考驗。疫情下口罩供應短缺,中國防疫措施造成供應鏈混亂,烏克蘭危機導致能源和糧食供應不穩定。

     減少手裏的庫存並重視效率的「Just in Time(實時管理)」式經營抵禦危機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需要在思維上轉變為防備緊急情況的「Just in Case(以防萬一)」模式。

     「新版本的全球化不僅需要高效率和低成本,還需要韌性」,5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戴琪在美國智囊團主辦的演講會上呼籲,全球化已經出現問題,需要進行升級。

      羅夏諮詢公司(Rorschach Advisory)代表Joseph Kraft作為應對新環境的方法,提倡「分離經營」。

     這是不將人才、數據、供應鏈集中在一處,而是分離開來的方法,主要目標已由原來的削減成本轉向降低風險。Joseph Kraft指出,特斯拉等美國實力企業正在美國和中國推進供應鏈分離,「在中國擴大業務的日本企業也需要儘快應對」。

     國際金融世界也將改變。由於烏克蘭危機,俄羅斯被剔出美元資金結算網。自年初以後,外國投資者還加快賣出中國股票和債券。全球資金也出現了分裂的跡象。

     全球治理(國際統治)的制度疲勞也很嚴重。聯合國對作為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的俄羅斯的暴行也無能為力。WTO的功能持續失靈,作為新興市場國家與已開發國家溝通渠道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建立的二十國集團(G20)首腦會議也已面目全非。

     在沒有系統能將世界統一起來的背景下,有意願國家正加速進行局部聯合。美國除了日美歐七國集團(G7)外,還重視與英澳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與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

     另外,美國總統拜登計劃5月下旬訪日時創建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而中國去年11月,申請加入由新加坡、紐西蘭等提倡的「數位經濟合作關係協定(DEPA)」。

     複合世界(multiplex world)是印度出身的美利堅大學教授Amitav Acharya提倡的新型國際社會。他將世界比作在一家商業設施中並設多家電影院的多廳影院。在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動搖的背景下,預計全球化將變得更加複雜。

     代表最近20多年全球化的詞彙之一是取俄羅斯、印度、巴西、中國首文字的「BRICs」。這是根據2001年高盛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發表的報告命名的一詞。他關注的不是預測BRICs的高增長,而是提出有必要建立囊括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世界框架。

     當筆者問吉姆·奧尼爾:如果你今天重新寫報告,你會以什麼標題來寫。吉姆·奧尼爾回答説:「全球化沒有結束,但樣子已變」。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論説委員長 藤井彰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