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副教授憾事 揭大學教授悲歌

編者按:

近年來社會不斷強調提升與改革,但在創新與保存價值之間,我們視乎缺少了平衡,也漸漸失去珍貴的價值。由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所發生的憾事,可以一窺大學教育目前在行政中的眾多缺失;教授一職本應專注在學術研究與教學,卻淪為升等之路下的犧牲品,令人遺憾。要如何回歸教育本質,找到屬於這世代的價值核心,是不容忽視,更刻不容緩的要事!

論文發表不順 成最後稻草

台大植物所桃李滿天下,目前國內生命科學界研究植物者,很多都是台大植物所畢業,張姓副教授的死雖然學校對外未多談,但仍引發學界的討論,深究其背後的原因;據悉,50多歲的張姓副教授單身未婚,與家人同住,上周三之後就沒有回家,一直到周六學生找他,才發現出了意外。而學校之前就獲悉這名老師有狀況,列為輔導對象,但仍未能避免憾事發生。

據張副教授的同學與學弟妹表示,張的個性比較內向,但做研究相當認真,升任副教授多年,一直沒有辦法升教授,近年論文發表又不順利,加上最近身體出狀況,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求升等失去研究、教學本質

大學老師升等主要是以發表論文的多寡分數來評定,教學與服務都只是配角,近年有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論文只是鎖在高閣裡,對社會根本沒有貢獻,而有必須調整的聲音出來,讓喜歡研究的老師繼續研究,但應同時重視教學、產學合作及大學社會責任等,因此才有多元升等的變通辦法,也就是不光以研究論文做為升等的主要依據。

但是各校各系所仍有不同的做法,特別是像台大等國立大學對老師研究論文的要求仍然相當高,有老師透露,甚至多元升等成為派系運用的資源,例如學校裡哪個大佬想要保送自己人升等,即使研究做的不好,也可以用多元升等為藉口,讓自己人順利過關,「多元變成失去標準」。

南部教授集體21日發文給台大要求重視此一問題,表示大學老師要同時做好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等事,根本就是蠟燭兩頭燒,很多老師都學會要交際應酬,才能有好的研究資源,而教學的部分又因為有學生評鑑,必須討好學生,近年更因為「文憑無用論」盛行、加上少子化,學校欠缺研究生,老師甚至必須自己操作實驗,更讓老師忙上加忙,即使大學老師的職稱看起來光鮮亮麗,身上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