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煎熬與挑戰

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擔憂央行的煎熬與挑戰,他明白指出,台灣近期經濟景氣令外國稱羨,但通膨壓力不小(預料春節之後將難以壓制)。並建議央行及早收縮資金及升息,以免「太遲」。
先進國家的中央銀行多以穩定物價(主要是消費者物價)為首要、甚至是唯一任務,當物價無虞時,方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協助經濟景氣與就業;不過,也有被賦予維持物價穩定與促進就業的雙重職責者,如美國的聯準會。二十一世紀以來,受惠於多項因素,各國消費者物價皆維持穩定,故其央行都採行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挽救連番受到網路泡沫破滅、全球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不利事件衝擊的經濟景氣與就業。
然而,近一、兩年來,物價情勢丕變。受到供應鏈斷鏈、物流不順暢、減碳推升生產成本,及紓困與振興措施有效刺激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消費者物價明顯上升,央行不得不轉而回防物價膨脹的問題,改為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唯觀察各央行迄今年一月中旬的作法,緊縮的程度各有不同。有已斷然升息者,如紐西蘭、澳洲、韓國與英國等;有放緩釋金速度,並明白表示年內將升息者,如美國;有減少購債,但強調今年不可能升息者,如歐洲央行;甚至也有堅持繼續寬鬆者,如日本。
各央行作法之所以有別,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各國的物價上漲與經濟景氣狀況並不相同,故對貨幣政策之需求有異;例如日本仍期待以寬鬆貨幣政策拉升物價。二是各國賦予央行之職責不同:以穩定物價為唯一或首要任務者,緊縮之速度自然較快;須兼顧景氣與就業,且憂心新冠疫情可能持續干擾經濟活動者,則對緊縮抱持較保守、預留彈性的態度。另一個不能排除、令人憂心,也較為「嚴肅」的可能原因,是央行失去了決策的獨立性;意即各國民眾與政治人物長期仰賴央行拉升經濟景氣與就業,已將之視為當然,故對央行改採緊縮,抱持反對態度,致使央行憚於政治壓力,不敢秉持專業,採取應有的緊縮措施。
各國央行對貨幣政策的主張,除了陷入須在物價與景氣二目標間作一取捨,以及可能面臨政治壓力的煎熬,在決策上,還得面對不能「太遲且太猛」之挑戰。貨幣政策效果的發揮,通常需要一段時間,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效驗落後」。因此,央行欲制定出切合所需的良好貨幣政策,必須對經濟前景能有精確的預測,並及早推出適當的因應措施。否則,待通膨發生或景氣已呈衰退,再急就章地進行政策調整,就會陷入「太遲且太猛」之陳痾,反而擴大了景氣與物價的波動幅度。
至於台灣,近期經濟景氣令外國稱羨,但通膨壓力不小(預料春節之後將難以壓制),央行迄今卻只表示「必要時將適度升息」。個人推測,央行應是擔心升息會導致資金流入,迫使新台幣升值。台灣央行在物價穩定與匯率穩定之權衡中,如此重視後者,應是全球央行中之異類。建議央行及早收縮資金及升息,以免「太遲」。
作者: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