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美通膨為一時現象 增加支出有利經濟

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試圖緩和物價急劇上漲所引起的憂心,他說,目前的通貨膨脹上升只是一時現象而非長期問題。物價漲升恐對美國經濟復甦產生不良影響。

拜登並說,讓美國經濟保持在正軌上運行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由國會通過兩黨商定的大規模基建方案,以增加聯邦支出。

他說明,現任政府的疫苗接種行動及他為經濟挹注數兆美元等內政作為,將「消除通膨壓力」而非加大壓力,並充裕勞動力。

疫情爆發之後,全球供應鏈難以恢復原先速度,導致許多產品的價格升騰。拜登說:「有些人擔心,這恐怕是通膨居高不下的跡象,但我們並不這麼認為。」

「我們的專家認為、數據也這麼顯示,眼前的物價上漲多半都在預期之內,而且可望是一時現象。」

拜登並指出,「沒有任何態度認真的經濟學家」說過,通膨即將失控,不過白宮仍將對時間拉長的物價漲升現象「保持警覺」。

補充報導:

國際上的大事有三件,一是疫情,二是美中新衝突,三是通膨與經濟的論戰。疫情再度升高已是普世現象,惡化的東南亞又衝擊各產業供應鏈,為通膨再添柴火。即使已解封的歐美等國也重新思考因應之道,這絕對一直會是全球財經最大的變數。

美中新的摩擦有跡可尋,拜登再提新疆相關中企的禁制令,葉倫進一步提美歐結盟抗中,新仇舊恨恐再度撩起。可另一方面,葉倫又說對中提高關稅不利於國民消費,雖然矛盾但也透露對進口物價攀高的憂慮。

關於通膨,同時包含經濟數據以及關鍵者的談話對資本市場的波動,更是矛盾連篇。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CPI再升高,六月的PPI年增達7.3%,前個月是6.6%,這創下1982年以來最高,遠超乎預期,葉倫也表示過通膨還會猛升好幾個月,尤其擔心高房價的衝擊。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美國晶片巨擘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接受英國金融時報(FT)專訪時表示,美中晶片戰日益升溫,可能重創美國科技業,而且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大到無法被取代...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二O一二年就任時曾對日本經濟提出所謂的「安倍經濟學」,希望以三支箭改變日本經濟。但經濟學不應僅是談貨幣、財政、產業,...
譚德賽表示,比新冠更為致命的變異株病毒正在崛起,且可能在不久後的未來襲捲全球,也正因為如此,全世界都必須準備好完善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