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vs.經濟 痛苦的取捨

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撰文指出,如何兼顧防疫與經濟,關鍵還是在於疫苗的覆蓋率與國人會否遵守某些自主管理措施上。期待政府與國人在這兩方面持續努力。

台語有句話:「有一好,沒二好」,它的白話解釋,就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有得必有失」。若引用經濟學的說法,它指的就是:任何決策者都面臨「取捨」的問題,必須在各項欲求的標的中,作出選擇;選取A,就必須捨棄B。政府的公共決策,也是如此;政府必須在各種施政目標中作出選擇。然而每一選擇對國家社會中每個組成分子與團體的利害各不相同,故各界對政府的任何公共決策通常多有自己的看法,難有一致的共識。

防疫與經濟二者,即存在著痛苦的取捨問題。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性高,且受感染但未發病者,在不自覺下很容易就會傳染給他人,故而疫情爆發後,人人自危。各國政府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乃祭出封城等嚴格限制人與人的接觸之措施。謹慎小心者也主動減少與他人及外界的來往。其結果是,會導致人與人近距離接觸的各行各業及經濟活動幾乎全部停擺,相關從業人員失業嚴重。

如何兼顧防疫與經濟,許多國家皆陷入左支右絀之煎熬;管制嚴格有助防疫,但不利國計民生;管制寬鬆經濟可獲喘息,但疫情難獲控制。因此,過去一年多來,不少國家與城市陷入反覆封城與解封之循環。

台灣近期也面臨同樣的困擾。台灣的疫情在五月中失控,政府開始全面實施三級警戒,擴大管制;經濟面的損害瞬間擴大,民眾的生活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干擾。兩個月以來,疫情漸有改善,兼以疫苗逐漸施打,管制引發的民怨又在增強,政府為了恢復經濟生機乃在七月中提出漸次放寬管制(微解封)之構想,惟部分開放措施遭受到不少憂心疫情會因微解封而復熾的地方政府與民眾的反對。

唯經濟學除了開宗明義指出「選擇與取捨是必然」之外,也點出了「邊際成本會遞增」與「邊際效益會遞減」之事實,進而提出最佳的選擇應遵循「適度平衡邊際成本與效益」之原則。將這些原理運用至防疫上:管制力道愈強化,其在降低疫情方面所增加的效果會愈來愈小,但它增添民眾生活不便,以及擴大失業與經濟蕭條方面所造成的傷害會愈來愈大,故而最佳的防疫應是適度平衡防疫的效益與經濟的生機。

也因此,最佳防疫目標絕對不會是「清零」(零確診);或換言之,適度解封應該是在「清零」之前展開。

唯解封是否會導致疫情復熾,關鍵還是在於疫苗的覆蓋率與國人會否遵守某些自主管理措施上。期待政府與國人在這兩方面持續努力。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