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經濟略放緩 學者分析Fed縮減恐慌不會重演
編按:
綜合媒體報導,根據美國聯準會(Fed)9日發布的最新褐皮書報告顯示,美經濟略放緩,聯準會(Fed)未來的貨幣政策及與全球金融的走向也就愈來愈清楚。
Fed褐皮書:美經濟略放緩
《工商時報》報導,根據美國聯準會(Fed)9日發布的最新褐皮書報告顯示,受到Delta變種病毒、供應鏈瓶頸,以及勞工短缺影響,美國7、8月經濟活動略為放緩,降至溫和。此外,美國上周初領失業救濟人數降至疫情爆發以來新低紀錄。
美國勞工部同日公布,截至9月4日止的當周,初領失業救濟人數較前周減少3.5萬人,經季調後降至31萬人,創下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最低水準,並優於經濟學家預期的33.5萬人。較能反映勞動市場現況的四周移動平均數降至33.95萬人,亦創下新低紀錄。
褐皮書報告顯示,「在7月初至8月間經濟成長腳步略為下滑至溫和。」美國多數地區民眾憂心Delta病毒擴散而減少外食和出遊,是7、8月經濟活動降溫的主因。
此外,聯準會指出,部分產業持續受到供應鏈中斷與人力不足困擾,汽車銷售又格外疲弱,原因是車用晶片大缺貨造成汽車庫存萎縮。
褐皮書彙整聯準會轄下12家聯邦準備銀行蒐集的景氣資訊,調查期間至8月底止。褐皮書是聯準會在9月21與22日召開例會的決策討論依據之一。
最新報告顯示,所有轄區呈報就業增加,不過各地區力道不一。調查發現,人力短缺促使雇主提高薪資吸引人才,美國中西部與西部地區便是如此。聯準會指出,部分雇主更常利用加薪、獎金和彈性工時,來吸引與保留人力。至於急速躥升的通膨,半數轄區回報物價升幅「強勁」。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是時候重新調整美國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曝露美國經濟系統的失靈之處,現在是重新調整美國經濟的好時機,不能平白浪費這場危機。
世界銀行前資深副總裁暨首席經濟學家史蒂格利茲2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凸顯美國經濟系統的弱點,例如不平等、氣候危機,以及市場經濟缺乏彈性等。
史蒂格利茲在義大利舉行的安博思論壇(Ambrosetti Forum)受訪時表示,他樂觀相信許多現行的問題可以同時解決,因為這些問題互有關聯。
現年78歲的史蒂格利茲指出,舉例來說,美國應該投資「綠色」基礎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並協助減少不平等。他說:「一旦專心致力,便能發現能夠一次同時解決兩三個問題。」他強調美國擁有勞動力與資本。
史蒂格利茲認為,「稍微」調高稅率作為「公共利益所需之事」的財源,對美國經濟是「健康的」。
130個國家在7月支持全球最低企業稅率15%,史蒂格利茲表示,此舉終結全球爭相降低稅率的問題。成功的經濟不僅僅取決於稅率,還要考量其他因素,例如基礎建設與研究發展等。
史蒂格利茲表示,越來越多人認為,美國必須更新擁有125年歷史的過時法律,並解決美國市場力量過大的問題。他指出,「過去35年來,市場力量集中的問題已經大幅加劇。」
史蒂格利茲認為,過度監管與課稅過重不會讓西方國家將競爭優勢輸給新興經濟體與大陸。他說:「我相當有信心這反而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史蒂格利茲強調,競爭會讓市場經濟變得更具創新力,然而獨占則會阻礙創新,畢竟「我們已經目睹企業巨擘如何壓制創新」。
Fed縮減恐慌不會重演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經歷過2013年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之後,市場本來心有餘悸,擔心在本次減購債到來之際,歷史可能重演。去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後,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2020年3月後一路下滑,最低點發生在8月初,大約是0.5%。之後便漸漸回升,今年的1月更一舉突破了1%的大關且加速上升,4月初最高來到1.78%,引發股市大幅下挫及新興市場資金出現階段性流出情況。
不過,現在的安排相較於2013年柏南克突然釋放退出信號,這次美聯準會已加注重事前預期引導。目前市場對聯準會減購資產有充分預期,相信減購債未來對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有限,市場恐慌及可能引起的巨幅波動不會再發生。
最近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持續在1.3%附近徘迴,根據Bloomberg最新調查,大部分機構看到年底前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是緩升,而到明年也頂多升到2%水準。現在市場預期的自然利率已明顯低於2008年金融海嘯以前的水準,因為到前次聯準會升息循環的盡頭,即2018年12月,也才大概2.5%。因此由上一次升息循環經驗來看,要達到充分就業且開始升息一段時間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才會達到此水準。
按殖利率曲線的走勢判斷,跟據過去經驗,2年期美債殖利率在聯準會啟動升息前一年左右開始上升,而10年期美債殖利率在短期內大幅度升至2%的可能性已低,則10年期與2年期美債利差很難突破今年3月的高點(近 160bp)。在聯準會宣布減購債細節之後,升息時點逼近時,則殖利率曲線將會明顯地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