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荷蘭全國面積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仟柒佰萬,全境沒有一座山,大半的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最嚴重的地區低於海平面五公尺。因為位於萊茵河的出海口,加上北海的暴潮,淹水成了荷蘭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從十二世紀開始,先民就開始了填海造陸的工程,荷蘭著名的風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水從低地抽往地勢較高的河道,因其造型特殊,反成了荷蘭最著名的地標,也成了國家的象徵。為了執行此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全民及各級政府同心協力,於是組織了水利會。整合、協調、...
憲法時刻之所以浮現,是因為「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警覺:現行代議民主已嚴重失靈。但何以失靈?許多人歸因於國會代表性不足,他們也據此開出憲法改變的藥方,包括:改變現行立委選制,把並立制改為聯立制,增加小黨當選空間,讓票票等值,並且適度增加立委名額。
野蠻、霸佔、杯葛、戲碼,該停止了,當學運催生出「憲法時刻」之際,朝野立委與政黨領袖總該付諸行動,力挽國會文化於既頹。(資料照,余志偉攝)
一場學生運動,...
日前原本預計搭機從台東回台北,但因天候因素改搭自強號,從台東、花蓮、宜蘭、基隆,一路搖晃到台北,總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沿途經過的花東地區、蘭陽平原、瑞芳八堵,最後回到台北,正好呈現出台灣「鄉」、「鄉城」及「城」的三大空間區塊,沿途的地景更突顯出台灣城鄉發展最深層的結構性議題:城鄉如何因「差異」而永續?
李鴻源老師是台大土木所教授,專長為水利工程,曾擔任台北副縣長、工程會主委、內政部長等公職,學術與政界經歷豐富。過去李老師曾以水利專長,協助復育櫻花鉤吻鮭、為新北市規劃300公頃人工濕地並結合環境教育,擔任內政部長期間致力推動國土規劃,並且長期扮演工程與生態界之間的對話橋樑。在本次專訪中,李老師談到了上述經歷,並且特別說明國土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最後期勉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同學用功、務實、溝通並持續關心。
...
數十年來,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曾經,台灣錢淹腳目,說明了我們經濟起飛的盛況。然而經濟發展的背後,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環境。一個個的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災害,我們在償還曾經帶給環境的傷痛,也不斷驗證氣候變遷的確實存在。近幾年,在突破悶經濟的壓力下,環境保護更加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產業開發的絆腳石、問題製造機。事實上,人類本身不也是環境的一份子嗎?環境本身也有其經濟的價值與衡量,只是少有人願意在多方價值與利益衝突下,合理考量、計算它的價值與代價而已。...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四,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核電的使用向來備受爭議。不可諱言,核能發電的技術不斷改進、成本穩定,較不會受到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產生大幅度的變動,且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對較少。雖然直到目前核廢料處理未獲妥善解決,但在「京都議定書」...
因為菲律賓板塊及大陸板塊的擠壓,台灣是地球少數擁有百座超過三千公尺高山的島嶼,這座天然的山脈屏障,替我們削弱了颱風的侵襲,但也因為高山的地形效應,讓我們每場颱風所帶來的雨量遠超過和我們地形非常類似的菲律賓及日本。還在長高的山,破碎的地質,陡而急的河川,加上強降雨及頻繁的地震,山崩、地滑、土石流、河川沖刷、橋樑斷裂、海岸侵蝕等災害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根據世界銀行的評比,台灣有百分之七十三的人會遭受到兩種災害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