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蘇煥智和台南愛鄉愛土的朋友的「黑面琵鷺的鄉愁」曾發動愛鄉護水拯救南台灣水資源,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反七輕大煉鋼廠行動,是一段台灣永續發展的孤寂奮戰的鄉土聲音,參與者的前衛理念與奮鬥的過程,經時報文教基金會於1997 年12 月出版。煥智在序言裡說到:『 小時候,我家位於鹽田,魚塭農田交錯的地方,是嘉南平原西濱七股鄉的一個小聚落。我喜歡清晨起床爬到「溫崁頂」,遠眺著七股鹽場雪白的鹽山,在朝陽與藍天中閃耀著光輝。濱南工業區距我老家不到四公里,...

氣候與環境學者史奈德呼籲:投入環保 要大家都動起來

畢生研究氣候與環境的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史奈德(Stephen H.S chneider)和泰瑞茹(Terry L. Root),19日與國內環境學者、氣候變遷專家當面對話,鼓勵不再參選的台北縣長周錫偉、學者從政不順的台大教授李鴻源等人,要在各領域扮演領導者的角 色,持續支持並投入相關倡議,並以實際行動帶動社會的真正改變,「現在就做,而且每個人都動起來!」。

...

台灣水資源議題,常忽略制度面的討論。如防災、抗旱等都是跨部會的問題,沒有法源來執行公權力,就須不厭其煩地進行監督和協調。落實水資源管理必須要有很強的意志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確實制定政策,訂出明確的議程及行動方案,詳列各年度預算,形成短中長期執行計畫。水資源管理比國光石化等議題影響更為深遠,但卻不容易得到環保團體重視。若缺少民間的參與和支持,政府也會失去著力點,無法有效改進台灣長久以來存在的水資源問題。

 ...

人心思變,包括意圖(行為後的目的)與行動,並非祇關政治,而是涵蓋各類需要改革事項。台灣過去因政治目的而形成的幾個關卡,包括對既成事件(如228、白色恐怖)之經驗所產生之恐懼、戒嚴、懲治叛亂條例、與刑法100條等項,卻擴延到對非政治領域的廣泛制約,對言論、結社、與國際聯繫上造成諸多限制。以解嚴(1987)前後為例,即可明顯看出民間人心思變表現方式的大幅變化。在台美斷交,美麗島雜誌銷售屢創新高後,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台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位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

個人身為河川小組成員之一,在雙喜臨門的歡欣外,不免也要藉此展望未來,尤其今日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只有比廿年前更嚴峻、更緊迫、更需要群策群力;那麼,為走更長遠的路,基金會在持續熱心投入前,確實有相當重要的兩大課題有待先行思考與確定。

第一,在本會前身-時報文教基金會時代,因有報紙媒體的即時傳播,所以凡河川小組為台灣環境的請命活動或政策建言,皆能快速喚起政府相關單位的注意與行動,確能迅速發揮輿論效果,且另一方面由於,...

余紀忠基金會:再為國土把脈

五名總統文化獎得主上台致詞時,有人妙語如珠,有人慷慨激昂,更有人激動落淚,台下觀眾全報以如雷掌聲。

一九九○年代,《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有感於國內經濟快速起飛,犧牲生態環境,因而成立時報文教基金會(去年更名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投入河川保護運動。

廿年來,透過調查報導督促政府,以及基層教育凝聚民間力量,在整治河川出現成效後,基金會也改變任務結構,從治水出發,...

1927年,蔡元培先生等人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史语所在傅斯年先生的主持下,发掘安阳殷墟、整理大内档案、调查全国方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史语所作为“中研院”的一个部门迁台,在台湾继续开展学术研究。近期,台湾出版了《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一书,系统地介绍中研院的发展历程。最近,中研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王汎森先生来沪参加学术活动,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请他谈了史语所赴台之后的发展情况。《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一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