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沈寂多時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近期因中國大陸再度提出加入意願,且獲得新加坡支持而再度登上版面。但實際上CPTPP近年動作頻頻,只是被美中對抗、台美升溫等因素搶走媒體光環而已,也反映出台灣似乎有只看台美、單押美國而放棄CPTPP的傾向,不利於經濟風險的分散。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勞退」制度轉型非常困難,一是政府找到特別的財源,來解決整個體系的破口問題,二是即便如此,通常必須配合給付的降低或是費率的增加,前者並溯及既往,。勞保改革,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今年不做,明年會後悔。

中國大陸恆大集團在對理財和信託產品延後兌現支付的情況下,引發違約風險的新警告。這家房地產巨頭一直在努力籌集向銀行還款和向供應商付款所需的資金。

綜合媒體報導,中國恆大負債逾3000億美元,又連遭國際信評機構降評,信貸違約令外界擔憂;北京當局介入債務問題,把恆大形容為中國的債務怪獸更受到媒體指責,北京發布「三條紅線」規定,要求房地產業者降低債務水平、限制融資,促使恆大積極拋售資產;金融大鱷索羅斯也警告恆大違約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崩潰,恐怕將產生外溢效應,動搖全球經濟。

國立台北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余紀忠文教基會會種籽營導師何志欽,在2013年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乙書推薦序中提及,「國家破產」距離我們很近,舉「好債」進行基礎建設等用途,不但創造經濟效益,甚至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再造乘數效果。反之,只會惡化國債問題,導致「壞債」的沉重壓力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中央銀行即將在23日召開第三季理監事會議,知情人士透露,在理監事會議召開前,央行已先行著手規劃新一波專案金檢,標的鎖定土建融、工業區閒置土地放款、豪宅貸款和投資客貸款成數與利率等四大項目,被視為是先進行監理措施成效的「沙盤推演」。

日前赴美參加「台美特殊管道會談」的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昨傍晚搭乘長榮航空抵達桃園機場,令人意外的是,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在相隔不到1小時內,搭乘美國聯合航空,從舊金山直飛,抵達桃園機場。AIT對孫曉雅赴美目的為何,是否與顧、吳同行,並出席特殊管道會談,皆未答覆。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15日將以農業為主題,首度召開工作小組會議。知情官員表示,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農委會都將派員參與,期盼水果、蘭花等農產品持續開拓美方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