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原本大家期盼7月12日解封有望,但台北市市場連環爆,先是有北農、環南,以及虎林街,現在連南機場附近也有人染疫!7月12日還有解封或降級機會嗎?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台灣的社區感染不可能清零,目前就是做好減災,以及盡快施打疫苗,涵蓋率至少達1成5再解封,才能讓防疫與經濟達到平衡。
編者按: 三級警戒至今快兩個月,許多產業面臨倒閉危機,雖中央祭出「紓困4.0」方案,看似每個部會都有相應紓困措施,但實際上產業申請紓困時卻處處碰壁,甚至有業者直言今年的紓困方案做得比去年更差,引發不少民怨。究竟中央的紓困方案出現什麼問題?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台積電購捐500萬劑德國BNT疫苗,台積電與代表郭台銘的永齡基金會已與復星醫藥簽署法律文件,熟諳國際貿易的知情人士表示,所謂的法律文件,就是確認疫苗交易數量、價格、預排時程等內容的小型合約文件,三方簽署文件後,德國BNT原廠就可預先啟動疫苗生產的流程,三方正努力在7月完成簽署正式合約。
國際新冠肺炎疫苗大缺貨,國內洽購疫苗又姍姍來遲,為避免強勢病毒變異株釀起二波疫情,仍須超前部署次世代疫苗及第三劑疫苗。日前專家指出,國內疫苗布局依賴國外捐贈,疫苗量遠遠不足,要加快促成民間買疫苗「不要再擋」,同時國際上莫德納也完成二代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台灣國產疫苗也得同步邁進。
台美第11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6月30日暌違近五年再度復談。此舉表示美國對台拋出善意,也加強在亞太的政治布局,會後行政院表示成果豐碩,但實際成果卻遭外界質疑,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甚至疫苗代工都沒有具體成果,雙方只是各自表述,若犧牲台灣民眾健康,開放美豬換來TIFA復談,那台灣到底得到什麼?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今天表示,大約130個國家地區已簽署同意進行全球稅務改革,以確保跨國企業不管在哪裡營運都得公平繳稅。但愛爾蘭與匈牙利等9個國家拒簽。
隨G7財長會議近期就全球最低稅負制(GMT)達成共識,還有我國受控外國公司(CFC)最快2022年上路,KPMG安侯建業指出,大型台商企業可能將面臨雙重租稅夾擊。
編按:繼上月央行宣布提高中小企業貸款專案融通額度至新台幣4000億元,並延長企業申貸期限至110年12月31日,也同步放寬貸款申請條件。昨(1)日金管會日釋出利多,鬆綁銀行資本適足率規定,銀行局估六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共可釋出4,000億元的放款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