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在印度首次發現的新冠變種病毒株Delta,其傳染力為原始病毒的兩倍,歐美各國衛生單位紛紛發出緊訊,憂心其將成為引爆第三波大流行的因子,而該變種病毒也正在亞洲迅速傳播,但是由於亞洲各國加速接種疫苗的工作才剛起步2個月到2周不等,人們對人員能否恢復流動和商業活動能否重新開始都表示懷疑。
編者按: 台灣疫苗短缺的情形,因日本、美國相繼援助數百萬劑疫苗之後,暫時得到舒緩,但根據最新民調顯示,87.9%民眾認為,政府應讓民眾可自由選擇「國產」或「進口」疫苗。這顯示民眾在缺疫苗的不安之後,更轉而期盼能有選擇疫苗的權力。
編者按: 疫情近期內趨緩,但疫情指揮中心23日仍宣布延長三級緊戒到7月12日,民眾心裡籠罩一層陰影,陷入抗疫與經濟的兩難。軟性封城已滿月,雖有紓困方案卻無法救急,企業撐不下去的新聞頻傳,在這之中是否能找出新的策略,讓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享他的觀察與看法。
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將啟動下一階段對華政策,推動與中國官員舉行高層會晤,美中兩國正在討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下周在義大利舉行的20國集團(G20)會議期間舉行會晤的可能性。先前布林肯也明確向中國最高外交政策官員楊潔篪表示,他不準備赴華進行後續會談。
編者按: 行政院自5月19日推出「簡訊實聯制」,由民眾用手機掃描店家的QRCode,即會直接發送簡訊到1922,即可完成實聯制,而不用另外填寫資料。然而,民眾每傳送一則實聯制簡訊,其實都是在揭露自己「在什麼時間、出現在什麼地點」的個人隱私。而台中地方法院法官張淵森近日撰文質疑,有刑警濫用實聯制資訊逮捕嫌犯,將相關資訊使用於防疫之外目的,使得該爭議又浮出檯面。
《聯合報》社論指出,拜登這次歐洲行的主軸就是聯絡盟國共同抗中,一要重振式微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二則重申對北約的承諾,三則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其目標是一貫的。
《工商時報》社論指出,兩岸貿易的擴張,這是市場的力量,非政治力所可以改變。事實上,兩岸問題不在經貿而在政治,就經貿而言,由於兩岸地理位置接近,貿易、投資及人員往來密切本是正常,北美的加拿大有七成的出口市場在美國,墨西哥更有八成產品輸往美國,另外歐盟區域內的貿易占總貿易也達六成,以此觀之,台灣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比重四成也屬合宜。
繼中國打擊比特幣加密貨幣挖礦行為,我國金管會22日提醒民眾這類虛擬通貨的5不風險,即不算是法定貨幣、不是金管會核准的金融商品、不適用投資人保護機制、虛擬通貨交易平台不是金管會核准設立的機構、市場資訊不透明等,易為人為操作,希望投資人若要投資虛擬貨幣,務必充份瞭解其運作模式,避免遭受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