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7月31日晚上的一聲巨響,震碎了高雄都市面貌和多少家庭的心。災害發生月餘,從中央到地方和媒體,報導、追究、反省已多,我們深刻地希望團結眾人之力,汲取災害教訓,朝向安全、永續的都市未來。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邱文彥委員國會辦公室於8月22日舉辦「由高雄氣爆,談如何建構安全、永續與韌性都市」專家座談會,會中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政府機關代表一起對話,希冀由氣爆事件中痛定思痛、重新出發,建構未來的韌性都市,也想像2030年台灣都市的樣貌...

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荷蘭全國面積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仟柒佰萬,全境沒有一座山,大半的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最嚴重的地區低於海平面五公尺。因為位於萊茵河的出海口,加上北海的暴潮,淹水成了荷蘭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從十二世紀開始,先民就開始了填海造陸的工程,荷蘭著名的風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水從低地抽往地勢較高的河道,因其造型特殊,反成了荷蘭最著名的地標,也成了國家的象徵。為了執行此項艱鉅的任務,需要全民及各級政府同心協力,於是組織了水利會。整合、協調、...

對外經濟政策會出現問題,企業投資的環境也會出現問題。經貿國是會議即將在北中南各區開幕,與會者可否共同努力,找出解決台灣政治紛爭的「出路」?

憲法時刻之所以浮現,是因為「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警覺:現行代議民主已嚴重失靈。但何以失靈?許多人歸因於國會代表性不足,他們也據此開出憲法改變的藥方,包括:改變現行立委選制,把並立制改為聯立制,增加小黨當選空間,讓票票等值,並且適度增加立委名額。

野蠻、霸佔、杯葛、戲碼,該停止了,當學運催生出「憲法時刻」之際,朝野立委與政黨領袖總該付諸行動,力挽國會文化於既頹。(資料照,余志偉攝)

一場學生運動,...

日前原本預計搭機從台東回台北,但因天候因素改搭自強號,從台東、花蓮、宜蘭、基隆,一路搖晃到台北,總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沿途經過的花東地區、蘭陽平原、瑞芳八堵,最後回到台北,正好呈現出台灣「鄉」、「鄉城」及「城」的三大空間區塊,沿途的地景更突顯出台灣城鄉發展最深層的結構性議題:城鄉如何因「差異」而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