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據兩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將考慮其高級顧問提出的一項計劃,即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向美國經濟中再投入約3兆美元,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和教育方面,它將意味著拜登經濟議程的第二階段。
在COVID-19威脅逐漸減弱,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期聲中,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正在謹慎地進行政策轉向,主要目的並不是針對收縮央行資產負債表、抑制通貨膨脹、拉升利率等最近被市場高度炒作的議題,而是一、避免房地產炒作;二、提高央行貨幣操作的彈性空間。
水情吃緊,目前全台農田停灌面積已達7.4萬公頃,佔灌區的24%,創歷史新高。昨(22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諸多立委就質疑,「每次缺水都犧牲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就算水庫的水都給農業用也不夠」,停灌措施是為了減少農民損失,而非為了民生、工業用水退讓。
旱災中央應變中心最快24日召開水情會議,會中可能決定後續抗旱措施。預料本次會議暫不會進入分區限水,但「非工業用水」大戶節水率提升至20%,除新竹、苗栗、台中等縣市外,可能擴大至其他縣市,公營游泳池也可能率先暫時停水;若水情嚴峻未改善,產業用水節水率下一波也很可能調升至15%。
英國和歐盟因為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疫苗供給再度發生不愉快,關係陷入英國脫歐以來的新低點,英國首相強生本週將試圖說服歐盟打消攔截英國疫苗的念頭。
「華盛頓郵報」指出,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標榜不求營利、每劑僅4美元,加上只需一般冰箱溫度即可儲放有利設備不發達地區配送,富國窮國均能受益,本應是挽救世界於倒懸的救世主,卻因其他疫苗加速問世與本身失誤連連自陷窘境。
數位時代到來,全球資訊交流快速的同時,社會沒有走向理想中的多元包容,反而意識形態升起,趨於兩極。這樣的環境如何形成?我們又該如何自處?讓政大財管系教授周行一來分享他的觀察與論點。
《中國時報》整理報導,拜登就職美國總統後,美中首次高層戰略對話於3月18-19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院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雙方在開場白的脣槍舌劍引發關注。本報特別摘錄美中雙方的開場白全文,有助讀者了解美中雙方的基本立場,也替這場歷史性會談留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