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本土疫情累計至8日已經有1萬413人確診、296人死亡,使得致死率上升到2.8%,創下台灣新高,同時也高於全球的平均2.16%。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列出四點原因,提醒民眾需小心但不用過度恐慌。
指揮中心9日公布第七類疫苗施打對象,除軍警憲以外,包括高中職以下和幼兒園教職員,以及托育機構工作人員,共有86萬人。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第七類對象,適用124萬劑的AZ疫苗,待造冊後,下周一起開放施打。
編按:從美中角力 看國際新興科技布局趨勢與台灣的挑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分析師李佩縈、陳麗芬於《工商時報》撰文提出觀點指出,為了確保在敏感產業與國際策略夥伴對台的信賴關係,台廠須先盤點自身的供應鏈安全性,並避免政治風險。
美國在台協會(AIT)今宣布,今年共有153家台灣企業、220名公司代表參與由美國商務部於6月7日至11日主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台灣代表團更榮登第8屆峰會規模最大的海外企業代表團。AIT並為台灣企業舉辦客製化線上會議,AIT處長酈英傑強調,「台灣是我們在全球關鍵供應鏈中信任的夥伴,拜登政府特別重視確保全球供應鏈的安全。」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暨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於《工商時報》撰文指出,去(2020) 年疫情困擾美國,各項表現荒腔走板。最近的方方面面逐漸回穩,最壞的景況已經過去,甚至逐漸遠離。未來拜登的政策要「重建美好未來 (Build Back Better)」值得關注。
編按:1983 年日本被美國要求成立「半導體貿易問題研究委員會」,要求日本減產。1986 年美國更迫使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協議》,阻止日本企業併購,以保護主義庇蔭美國的半導體公司,繼而扶植韓國三星進軍日本的全球市場,終令日本在 1993 年失去了半導體一哥地位。台灣要以此為借鏡,小心美國科技佈局。
編按:本周中美公布的通膨相關數據,也會凸顯物價走高趨勢。中國訂周三發布5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漲之下,預料會升至2008年8月來最高點。中國投資市場研究者觀點,認為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或產生三大風險:宏觀經濟滯脹、微觀企業破產倒閉和居民終端消費品上漲導致的購買力下降。
拜登政府今年2 月 24 日宣布對美國4種關鍵產品供應鏈進行100天調查,分別為半導體、電動車電池、稀土以及藥品等,在白宮官網公布了這份調查最新報告,外媒也指出,拜登政府將成立一個專責小組,設法解決美國經濟的影響。至於半導體部分,拜登政府強調與日韓合作,反而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總部位於的台灣,卻沒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