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圍繞半導體技術的對華出口管制,美國政府將當初決定針對韓國和台灣企業的1年適用豁免改為無限期,允許韓國和台灣企業的中國工廠引進美國技術。美國為了避免短期內局面混亂,暫時放寬管制,似乎是靜下心來通過5年計劃推進去中國化。

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中國首次出現季度外國直接投資(FDI)赤字,突顯出在西方政府採取「去風險」措施後,北京方面在吸引海外企業方面面臨的挑戰。

根據週五晚間公佈的中國國際收支初步數據, 7 月至 9 月期間直接投資負債(衡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指標)為赤字 118億美元。 這是中國外匯監管機構自 1998 年開始編制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缺口,這可能與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對中國「去風險化」的影響有關。...

農產品受到戰爭與聖嬰現象干擾供給,價格高漲;以哈、俄烏戰爭未歇,原油短期上看100美元;大陸經濟疲軟雖導致礦物價格大跌,但電動車熱的利多,仍帶來價格波動,多種原料商品價格都高度動盪,分析師認為農產品、原油及礦物都易漲難跌

未來啟示錄召開首屆全球AI安全峰會,該峰會在二戰時盟軍解密基地布萊切利園舉辦,中美歐等約20個與會國11/1日共同在峰會上簽署「布萊切利宣言」。 主辦方英國在會議前因是否該邀請中國一事陷入爭議,最終中國由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參與大會。

從日本銀行(央行)10月31日決定的政策修正和新的物價展望中,解讀日銀在暗示負利率政策的解除,正在進一步接近,同時也審慎確保時機上的自由度。

中國10月私人PMI自7月以來首次收縮,日本、韓國工廠活動持續低迷,据木原萊卡調查報導,受到中國經濟放緩影響,東南亜國家的製造商也嚴重依賴這個亞洲巨人的需求,凸顯亞洲經濟復甦脆弱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中澳關係快速回溫,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即將啟程訪問大陸,成為七年來首位訪問大陸的澳洲領導人。值此之際,港媒南華早報報導,澳洲不會反對北京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將根據自身情況考慮大陸的申請,同時澳洲並不會在日本施壓下支持台灣加入CP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