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時報文教基金會繼「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論文集」後,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兩日,再舉辦「水患與防洪排水」研討會。
會中邀請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產業代表、民意代表、環保團體及政府官員,針對民國八十三年七、八月連續颱風侵襲造成台灣部分地區災害,尤其是造成南部岡山地區之嚴重水災,首次由民間大規模探討長期困擾台灣民眾的天災--水患;人禍--防洪排水工程設計不符所需、排水道淤積、山坡地濫墾、水土保持不佳……,...
「水」為基本糧食供給之要素、提供生態體系保護、為流域之共同財產資源、亦為地球有限之資源,相對其衍生危機包括乾旱、洪患、水污染及其他與水相關之安全,對社會、經濟、國力之影響不言可喻。
台灣地區受山高坡陡、河流短促之自然環境影響,雨水多直接奔流入海,蓄積不易;降雨在時間及空間上之分佈差異性又大,導致可資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十分有限。此外,由於經濟穩定發展,各標的用水需求日益增加,而新水源開發又曠日費時,在「開源」不易的情況下,致使台灣地...
民國八十年中國時報向環保署提出「種二千萬棵樹救台灣水源」的活動構想,立即被環保署接受,並廣邀各路人馬共同推動此一構想,旋即得到教育部、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系、時報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國語日報、奧美公關公司、中油公司、壽山文化基金會、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德律律師事務所、群智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策劃辦理,這項活動自八十一年三月推出,並受到熱烈回響。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在環保署召開記者會,...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在環保署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告活動展開。...
經過八十一年一整年的推廣活動及植樹,八十二年以「萬鳥歸林、萬流歸宗」為主題,活動在三月一日由前環保署長張隆盛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展開,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贊助人回娘家(八十一年成果驗收)、親子育苗、親子舞台、贈苗及贊助人代表赴水源區植樹等。
張隆盛在記者會上指出,由於一般民眾平常無法接近水源區,對於水源區受破壞的情形不能有深刻的體認,期望能透過此項活動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並藉由贊助款項讓水源區內多種一棵樹,...
張隆盛在記者會上指出,由於一般民眾平常無法接近水源區,對於水源區受破壞的情形不能有深刻的體認,期望能透過此項活動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並藉由贊助款項讓水源區內多種一棵樹,時時關心台灣的水源...
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全民的熱情與愛心紛紛投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災難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種不可承受之痛。以往國際上對於台灣所造就的各項奇蹟,給予了高度的注意,並引用來當成改革的參考範例之一,但是在震災後的救難和重建過程中,卻顯示出我們在逆境底下,事實上仍遭遇到很多困難。過去累積下來的毛病,在此時做了一次相當徹底的體檢,原來我們的體質也不是很好,以往也有很多人批評過。記得十年前,時報文教基金會辦過一項「社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