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氣候變遷為近年全球及各國關注議題,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結束時,195個締約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帶領全球面對低碳趨勢,而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責無旁貸的必需共同面對環境變遷議題。本(2016)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李遠哲院士擔任主講人。盼能透過李院士的剖析,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環境變遷相關議題,並投注心力共同改善台灣環境變遷現象。
李遠哲院士從巴黎氣候協定COP21開始談起,...
過去因無上位的國土計畫法,先有都市計畫、再做區域計畫,國土規劃較無章法,違建濫墾、開發圈地或浮濫徵收久為國人詬病。《國土計畫法》施行後,確立其最高指導原則,地方將依據四大功能分區建立其國土規劃,並在六年後取代現行區域計畫。
然而,《國土計畫法》只是第一步,後續須持續研訂許多配套子法,相關機關之協調整合都須強化,民間團體也須監督政府國土計畫的施行。有鑑於此,本次專家會議之舉辦,期望能透過資訊公開之方式,讓各方了解當前本法的準備情形,...
由於氣候變遷效應,極端暴雨下,降雨集流時間短、逕流量大,都市以傳統渠道排放為主的對策,反而易造成洪峰流量聚集。台灣每逢颱風侵襲或是雨季來臨,城市就為內澇所苦。近十年來水患型態不再是單純的「堤前洪水防範」而已,「堤後低窪區淹水」現象大幅增加,歸究原因應與地球氣候暖化、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不當土地利用、集水區河道上下游協調整合不足等因素有關。
另一方面,水泥地過多導致城市缺水,把能夠涵養水源的草地、濕地、林地佔用,...
過去數十年,我國雖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奇蹟的背後卻也犧牲了部分自然資源,加以全球氣候變遷所引致的災害日漸嚴重,台灣近年重大天災如九二一地震及莫拉克颱風等,在在暴露國土容受力的脆弱及韌性都市建構之必要性,民國六十三年制定之《區域計畫法》(最新修正日為民國八十九年)已不符時代背景需求,政府每年在水土保持、防洪治水及救災預算愈編愈多,但災害反有日益嚴重趨勢,缺乏上位宏觀指導之全國國土計畫,除重複投資的空間規劃過於浮濫,國土資源的保育工作亦無法有效整合...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活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自來水及灌溉用水供水效率偏低、自來水輸配水管線老化、灌溉系統漏損嚴重、自來水水價偏低、自來水公司不僅無財源進行減漏更新,甚至虧損。
台灣近十年來已少見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下過去少有的「乾旱」業已發生,年平均降雨量由九百億噸到去年只有七百億噸,平均年用水量需一百八十億噸,去年因降雨減少僅有一百四十億噸可供利用。在中央與地方積極「抗旱」,推動「節水型社會」、應對「水需求」的當下。
氣候變遷挑戰下, 水資源豐枯震盪更加劇。年平均900億噸雨量,約180億噸可供利用,去年僅700億噸降雨,僅140億噸可用,缺水已來臨。(資料來源:...
春節過後旱象水情依舊沒有緩解,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已於2月26日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而石門水庫供水區包括新北板新與林口、桃園地區更將於4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限水。目前石門水庫水情顯示水庫有效蓄水容量20.07%(3月23日資料),缺水越顯嚴重。水情告急不能僅靠天公降雨,面對氣候異常,我們必須有更積極的觀念與行動。
台灣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僅是極端暴雨等治水問題,應對過去少有的「乾旱」,也必須正視、...
若我們將時間往回推移,2014年這一年,可說是上天對台灣相當仁慈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之中,地球上總共有23個颱風生成,但僅有2個颱風對台灣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