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9月衣索比亞宣佈他們在青尼羅河上建造的衣索比亞文藝復興大壩(GERD),已經通過最後蓄水階段。只是此消息一出,長期對水壩興建持反對意見的埃及,再度表示嚴正抗議,而蘇丹則因國內處於內戰狀態,並未在短時間內針對剛落成的大壩表示意見。不過,當這座位於尼羅河上游的大壩正式啟用,後續很有可能會導致位在中下游的埃及和蘇丹面臨不小的缺水或斷水危機。

企業掀起淨零排放與碳中和熱潮,促成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蓬勃發展,2021年市場價值已達20億美元。但近期卻有兩篇報告指出,2023年上半年自願性碳市場遭逢七年來首次萎縮,幅度達6%-8%。對想靠碳交易換取氣候調適資金的開發中國家來說,這可能不是好消息。

今年二月,台灣將二○五○年淨零排放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但根據環境部八月公布的二○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卻增加,不僅無法達成減排二%的當期目標,更令人擔心要如何達到二○二五年減排十%、二○五○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因此, 政府除了要檢討目前執行狀況,還需審視能源轉型、碳訂價與交易制度,以及運輸與產業部門的減碳積極度。

聯合國保護世界海洋多樣性的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今天獲得67個國家簽署,往扭轉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對脆弱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再邁進一步。這項保護公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經多年討論,終在今年3月達成共識,在6月由聯合國正式通過;各界認為要實現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海洋和陸地,即「30x30」目標,「公海條約」至關重要。

經濟部即將公布離岸風電第三階段第二期選商規則草案,立委洪申翰與環團昨(19)日召開記者會,呼籲主管機關將「環境及社會承諾事項」納入評選項目,以避免離岸風電形成「重財力、技術」卻「輕生態」。

新任環境部長 薛富盛 面臨諸多挑戰,首要面對的議題即為備受爭議的四接 環評 與碳費機制。他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表示,每個環評案件都很重要,不會特別針對某案提出討論,至於碳費機制,薛富盛表示可能會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量,不希望開徵碳費導致「綠色通膨」。

環境部昨(14)日公告修正「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自明年起,排碳大戶辦理碳盤查,改採盤查、查驗分流辦理,應在4月底前登錄盤查資料、10月底前上傳第三方查驗結果,並新增保密條款,保護企業營業祕密。

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10日落幕,東道主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參與國家領袖9日已就聯合聲明達成共識。該聲明並未直接批評俄羅斯出兵烏克蘭,而是呼籲各國應避免使用武力侵占他國領土,令烏克蘭回應「這並不值得驕傲」。 各國在氣候議題方面亦分歧嚴重,最終聲明並未承諾放棄所有化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