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在於供給不足

《經濟日報》伊爾艾朗專欄指出,多年來,金融市場一直受益於貨幣政策的厚賜,而全球經濟在總需求不足之際也依賴各大央行,尤其是美國聯準會(Fed)的支撐。但現在隨著央行體認到經濟問題不在需求疲軟,而是供給不足,於是影響金融市場的決定性因素也出現轉變。

多年來,金融市場一直受益於貨幣政策的厚賜,而全球經濟在總需求不足之際也依賴各大央行,尤其是美國聯準會(Fed)的支撐。但現在隨著央行體認到經濟問題不在需求疲軟,而是供給不足,於是影響金融市場的決定性因素也出現轉變。展望未來,情勢很可能成為供給持續受到干擾,需求也趨於停滯。

各國央行原先面對的,是低成長與通縮風險,因而認為須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Fed改變決策架構,允許通膨率在一段期間內超過2%目標,不必立即反應。對市場而言,這意味著流動性將持續充裕,因而帶動各種資產價格飆漲。但隨著通膨居高不下,這一切正走向終點,肇因在於總經情勢劇變、供應鏈混亂,且勞動市場吃緊,使供給受到重創,無法滿足由擴張性政策所激起的超額需求,迫使Fed撤離超寬鬆政策。

正因為Fed之前太晚放鬆油門,現在必須猛踩煞車,包括「前置式」地猛烈升息,同時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經濟衰退的風險於焉產生。毫無意外,股市和其他風險性資產承受重大賣壓,連最為安全的公債也重挫。

基於多項原因,「停滯性通膨」正在從原本的「風險」,轉變為「基本情境」。首先,美國經濟成長及金融資產價格正在加速下降,決策官員不僅需要一套得之不易的政策組合,還要靠運氣,才可能使經濟與市場「軟著陸」。

再者,通膨高漲正在侵蝕家庭的信心及購買力,而原先靠政府補貼所累積的儲蓄也持續消耗。

另外,外來的逆風也值得擔憂。中國大陸實施嚴厲的防疫封禁措施,持續削弱全球供給和需求。歐洲經濟也走下坡,可能陷入衰退。開發中國家更同時受到糧食及能源價格高漲、供給不確定、金融情勢吃緊以及美元升值的衝擊。

這些逆風愈強,金融減債對市場運作造成的風險就愈高。企業獲利與勞動市場的續航力,將成為投資人觀察能否轉危為安的關鍵。

好消息是金融市場在經過多年的扭曲之後,正逐漸向較合理的價格修正,且市場傳統的關聯性也正在恢復,這對一向重視風險控管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有利。壞消息則是央行貨幣政策轉型還不完全。由於供給與需求面情勢更加複雜,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仍將動盪不安。

(作者Mohamed El-Erian是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編譯任中原)

相關新聞

輝達 執行長 黃仁勳 昨(20)日表示,摩爾定律已經結束,輝達利用3D晶片封裝、NVLINK技術、機械系統與液冷系統三種方式,...
 美國總統川普聲聲催,要求聯準會(Fed)降息,但包括紐約聯準銀行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在內的Fed官員,...
摩根大通執行長戴蒙(Jamie Dimon)表示,市場和央行官員低估了從通膨、美國創紀錄的赤字、關稅和國際地緣緊張情勢帶來的風險,...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見圖)週日(5月18日)對NBC News「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