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謬誤激升通膨?桑默斯、克魯曼看法分歧

編按:

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躍上6.2%,是近31年來最高,Fed官員宣稱,政策有滯後性,不該對通膨反應過度;葉倫也表示,控制疫情是緩解美國通膨的關鍵,估通膨明下半年開始趨緩。對此引發桑默斯、克魯曼辯論。

Fed官員:政策有滯後性 不該對通膨反應過度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卡斯哈里(Neel Kashkari)表示,儘管通膨給美國民眾帶來痛苦,但聯準會(Fed)不該對此一問題反應過度,因為物價上漲可能是暫時的。

美國勞工部上周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漲6.2%,創下1990年以來最大漲幅。聯準會承受來自經濟學家的更大壓力,他們敦促加快腳步退出貨幣刺激措施。

葉倫:控制疫情有助緩解通膨 估通膨明下半年開始趨緩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表示,控制疫情是緩解美國通膨的關鍵,「重要的是,須知道造成這種通膨的原因是疫情。」

葉倫說:「如果想壓低通膨,繼續在防疫方面取得進展,是我們能力可及、也是最重要的事。」通膨近來飆升,已衝擊總統拜登的民調,和他提出的規模1.75兆美元社會支出與稅收法案。

勞工部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的過去12個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急升6.2%,寫下1990年以來最大的年增幅。

葉倫重申,她認為通膨增速到2022下半年將開始趨緩。她說:「當勞動力供應和需求模式都正常化時,如果我們在防疫取得成功,我預估明年下半年某個時點,物價將恢復正常」。

但,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躍上6.2%,是近31年來最高,對此,激起一陣批評政府政策失當的聲浪,哈佛教授桑默斯就直指決策者犯兩大錯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則認為,當前通膨勁揚是全球現象,主因不在國內政策。

桑默斯、克魯曼看法分歧

桑默斯觀點

桑默斯12日上彭博電視台「華爾街一周」節目時說:「美國今天的經濟大患是過熱。很難不擔憂通膨逐漸根深柢固。」

桑默斯指出,勞工短缺、房市供應吃緊、原物料漲價、通膨預期升高,種種跡象都指向物價壓力將一直糾纏著美國經濟,這波「物價震撼」恐怕不會像有些人期待那般,會隨解封後的缺貨和缺工潮減退而消散,因為「對物品需求強勁」仍是推升通膨的主因。

話鋒一轉,桑默斯暗批職掌貨幣和財政政策者既未認清這點,也未防患於未然。他說:「貨幣政策的要旨是管好事情,好讓經濟走得平穩且能避免通膨。聯準會(Fed)內部多的是深思熟慮和誠懇的人,但我看不出他們有在平衡風險。」

曾擔任美國財長的桑默斯說,他老早就對通膨猛竄示警,那些未料到的人士犯了兩大錯誤:1)年初時,不了解未來結果有各種可能;2)決策官員一心一意推行無通膨之虞的振興計畫,卻不接受其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在拜登政府全力推動下,美國國會3月通過1.9兆美元疫情紓困法案。

桑默斯表示,他之所以能準確料中通膨走向,是把「基本經濟模型」套用在「巨大需求刺激」上。這讓他早在供應鏈緊繃問題突然冒出之前,就預見通膨是一大風險。

克魯曼觀點

無獨有偶,克魯曼12日也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評論美國10月CPI年增6.2%一事。克魯曼說,通膨數據發布後,批評拜登政府政策失敗的聲浪狂湧,但他指出通膨勁揚並非美國特有現象,歐洲、尤其德國的通膨率也大幅躍升(升幅比美國小,但別忘了歐洲通膨率原先也比美國低,那是因為歐洲決策官員作風向來很保守所致)。

歐洲統計局(Eurostat)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歐元區10月CPI年增率達4.1%,對照疫情爆發前的長年低迷走勢,歐洲通膨率如今也已大幅躍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德國人基於歷史因素一向以嫌惡通膨著稱,也沒有為促進疫後復甦,而推出可與拜登1.9兆美元「美國紓困計畫」相提並論的大規模支出計畫,但德國通膨率照樣勁升,10月升抵4.6%,增幅在歐元區主要經濟體名列前茅。

那麼,為什麼歐洲通膨也暴增呢?克魯曼認為,原因與美國相同。1)世界各地食物與能源價格大漲,這些價格取決於全球市場,任一國政策的影響力有限;2)經濟復甦腳步不穩,疫情後遺症又揮之不去,兩者相互作用之下,導致衝擊層面甚廣的供應鏈問題。

事實上,克魯曼指出,歐洲央行(ECB)在企業調查報告裡的發現,與Fed褐皮書中對美國經濟現況的描述,看來非常相似。

克魯曼說,重點是,此刻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普遍看到通膨猛竄的現象,由此可見,美國通膨勁揚主要不是國內政策使然。

相關新聞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
這項由榮鼎集團進行的研究凸顯了習近平標誌性產業戰略「中國製造2025」計劃釋放的巨額國家支持已使中國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有所增強。...
「股神」沃倫 ·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於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舉行的波克夏 · 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
2025年春季,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相繼舉行關鍵選舉,選舉結果不僅反映各國選民對經濟民生與領導力的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