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罩頂,貨幣政策宜早調整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指出,為了避免貨幣政策落入「不是太遲,就是太猛」之陳痾,各國央行應盡早調整其貨幣政策,收回市場上之過剩資金,進而升息。

這幾個月來,通貨膨脹是否即將降臨,逐漸成為全球關切的話題。在國內,雖然憂心者眾,但是相關部會之首長,包括央行總裁、主計長、經濟部長,甚至行政院長,被詢及此問題時,率皆以台灣的物價上揚只是暫時性的,並不足慮作覆。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根據貨幣理論,過多的貨幣供給必然引發物價膨脹;不是消費者物價上揚,就是資產價格上漲。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普遍以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救經濟,導致全球資金氾濫,但是消費者物價大致維持穩定。我個人在去年十月間曾於本報此專欄以〈貨幣與物價關係之謎〉為題,撰文指出此係受惠於貿易自由化、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融入國際經貿體系、資通訊科技進步、抑低成本之競爭方式、供應鏈之發展,以及資產與純金融交易盛行,吸納了大量資金等有利因素。

在消費者物價平穩的另一面,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國家的房地產與股票等資產價格飆升,以及金銀等貴金屬與虛擬貨幣之價格,還有開發中國家的匯率大幅震盪。此充分顯示過剩的資金多流向此類資產之交易或炒作,未在商品市場興風作浪,再加上上述其他因素之庇蔭,故消費者物價受到影響之程度有限,衝擊主要集中至資產價格上面去了。

然而,近幾年上述一些有利消費者物價穩定的因素逐漸消逝,而且不利因素頻生。

這些不利的現象與因素,主要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興起與美中貿易戰滯礙了自由貿易;2.人口老化與新興經濟體人口紅利漸耗竭,使勞動供給減少;3.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須戮力推動綠能、減碳等措施;4.新冠疫情與美中爭霸導致經濟脫鉤與供應鏈重整;5.疫情導致缺工與港口壅塞,物流不順暢。

這些因素都有減少商品供給或推升生產成本之作用。雖然其中第5項在短期內或可望舒緩,但是第1至3項的影響,基本上會是長期的,而且第4項的供應鏈重調整,也非短期內可以順利達成,因此,由商品供給面所形成的成本上推(cost push)物價膨脹,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將難免。

此外,在商品之需求面,新冠疫苗開打對疫情產生抑制作用,消費活動逐漸解禁;再加上各國推出的各項紓困與振興經濟措施開始發揮作用,全球需求多呈復甦跡象。這將不免由商品需求面形成需求拉動(demand pull)之物價上漲。

面對同時來自成本上推與需求拉動兩方面的物價膨脹壓力,全球可謂通膨陰霾罩頂,各國政府應該及早因應。由於目前充斥的氾濫資金,很容易成為通膨的助燃劑;而且貨幣政策效果之發揮,通常有相當時間的遲延;為了避免貨幣政策落入「不是太遲,就是太猛」之陳痾,各國央行應盡早調整其貨幣政策,收回市場上之過剩資金,進而升息。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