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上路爭議 政院面對問題才是正辦

新版《財劃法》上路,財政部8月底公布明年度統籌分配款試算金額,有10縣市金額不如預期,在台中市長盧秀燕的號召下,15個非綠執政縣市首長今(10)日北上舉行記者會,提出3大訴求,包括重新計算統籌分配稅款及公開計算公式、不能片面更改補助款規則、計畫型補助款應均衡、不能獨厚特定縣市。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昨表示,立法院倉促修訂財劃法,產生三項無法解決的問題。首先,公式錯誤,導致統籌分配稅款有345億無法完全分配、其二、事權沒有隨錢調整、第三、富者越富,城鄉差距更大。對於這些爭議,相關部會正在盤整,行政院長卓榮泰近期將邀請地方首長會商,尋求解決方案。

國民黨團則抨擊,行政院批評修法公式有錯誤,但在立院審查時,政院與財政部當時都未說公式有問題,如今卻稱超過300億元無法分配,試問當時為何不提出行政院版本?財政部說明,去年三讀當天,審查過程反覆抽換提案並倉促通過,且當天表決通過之版本,與11月財委會審查通過版本亦有不同,財政部無從表達意見。

財劃法錯位誰的錯?別再讓分配規則隨執政顏色擺盪

財劃法》修法後,中央雖釋出逾4千億統籌分配款給地方政府,部分縣市補助不增反降,又因分配公式矛盾,出現逾300億元無法完成分配等亂象。台中市長盧秀燕今日領軍15個藍白縣市首長齊聚台北,要向中央爭取補助。但此事不該被視為中央與地方的搶錢大戰的老戲碼,不合理的分配,受害的是人民,想要操作成藍綠政治攻防,更是大可不必,沒人討得到好處。

因分配公式導致10縣市金額不如預期

明年度中央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統籌分配稅款高達8840.9億元,較今年度分配數4675.9億元增加4165億元,結果因水平分配公式問題,有10個縣市金額不如預估數,連江縣明年度統籌分配稅款甚至比今年度少1000萬元。

問題的根源有三,其一,法條轉譯成計算公式時出現技術漏洞,分母分子錯置,造成數百億財源卡關。這是行政技術的粗疏,卻牽動全國預算的穩定性。其二,部分一般性補助款納為計畫性補助款,原本按公式自動分配的款項,如今須經中央點頭才能下放。地方因此質疑,中央恐看顏色撥款,綠的多、藍的少。且計畫性補助款也可能遭中央依事權分配刪減,政治算計凌駕公平原則。其三,中央在試算與溝通上嚴重失職。若在立法與公告階段,就能公開完整試算表與基準數據,何來今日地方與中央各說各話、彼此失信的狀況?

行政院不提政院版 還推卸立院倉促修法

行政院發言人日前表示,立法院倉促修訂財劃法,產生三項無法解決的問題。首先,公式錯誤,導致統籌分配稅款有345億無法完全分配、其二、事權沒有隨錢調整、第三、富者愈富,城鄉差距更大。但此話只是卸責,之所以造成倉促修訂財劃法,背景不就是當時政院只顧配合大罷免,因而不提政院版?外界質疑,行政怠惰的背後仍是政治掛帥。

財政劃分年年吵,更深一層的隱憂是,一旦財源分配的規則被打亂,地方政府為了避免「少算」或「算錯」,可能會選擇保守編列,綁手綁腳。這將直接拖慢基層建設,傷害的是教育、社福、道路、基礎工程,最後受苦的不是政黨,而是老百姓。

有三步驟可補救 統籌分配應制度化與透明化

財政劃分看似中央的權限,實則是憲政機制中的分配正義。統籌分配的精神在於制度化與透明化,避免資源分配淪為短期政治工具。現在漏洞既已顯現,行政院與財政部應立即採取三步驟補救:公開完整公式與試算表、重新試算並公布修正數據、以及在短期內先行補足因公式錯置造成的缺口,讓地方有可編列的基礎;中期則應引入第三方復核或獨立審查機制,重建分配的制度性信任。更重要的是,讓分配規則不再隨執政者的顏色擺盪。

(以上摘自聯合報)

延伸閱讀

經濟社論/統籌分配稅款瑕不掩瑜 小修即可

新財劃法打破中央集錢現象,讓中央收入占全部政府收入的比率,從上次修法後的75%降到66%,讓六都分配的統分稅款由原來的62%多,降至54%,16縣市的人均數高於六都,確實縮小南北、城鄉差距,幫賴總統實現當台南市長、行政院長的心願和政見,毫無大修的必要。

何況,主計總處5月突然砍掉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636億(高達27%),讓地方政府難以信賴中央;又擬將一般性補助款範圍從原先明確的教育、社福及基本設施,改為「具經常性、普及性、基本建設或維運性質、財政均衡」等抽象用途,要地方提撥搭配款還要申請,增加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及財源的不確定,更有違憲、違法的問題。

因此,建議賴政府和立法院合作,從共同改正統分稅款的分配指標及定義的小瑕疵做起,重建和地方的夥伴關係。

完整文章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899458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新版財劃法恐讓「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逢甲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財稅學系教授陳盛通翻閱財政部公布的分配明細表,直言新版《財劃法》對於原本經濟發展程度高的縣市較為有利,出現「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攤開分配明細表可發現,經財政部試算後,明年度預計能拿到最多統籌稅款的就是全國最有錢的台北市,可以拿到1149億元,比上年度相比,增加442億元,數額是全國最多;其統籌稅款增幅則為62.5%,在六都中高於台南、高雄。

若從預算層面來看,與今年度台北市政府的總預算相比,在新版《財劃法》增加的統籌稅款挹注下,明年度台北市的總預算增幅可望超過21%,是六都最多。在未修法前,台北市的自有財源占比已連續5年超過9成,2023、2024年更連兩年破100%,意味著,就算不修法,台北幾乎不需要任何中央補助也能支應所需。

新北市人口是北市1.6倍 卻分到比較少的錢

反觀,與台北市一水之隔的新北市,人口是台北市的1.6倍,修法後所分配的統籌稅款增幅雖然有74%,總額卻是低於台北市;更不用說南台灣的台南、高雄兩都,其統籌稅款增幅在六都中敬陪末座,更讓高雄市長陳其邁、台南市長黃偉哲怨聲載道,高呼不公。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新版《財劃法》若沒有烏龍公式,每個縣市能拿到的統籌稅款確實都比往年更多,為什麼有地方政府仍憂心忡忡?多家媒體曾在新版《財劃法》去年三讀後點出,相關修法應考量「財權」和「事權」相互連結,財稅法專家、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柯格鐘當時就直言,應一併考量權力及施政責任歸屬。然而,這項核心的關鍵扣問,在新版《財劃法》已施行超過半年的今天,未獲得解決,至今仍是一筆爛帳。

新竹縣市預算大增 恐淪推動煙火式政策

新竹縣、市是新版《財劃法》修正後,與前一年度相比,統籌稅款增幅最高的兩個地方政府,增幅都超過250%,若從預算規模來看,今年度新竹市的總預算約為300億元,明年度可望再增加213億元的統籌稅款,形同預算規模會多出7成。對於預計把大幅增加的統籌稅款用到哪?新竹縣政府表示,大致會以用於教育、社福為主;新竹市政府則表示,正在盤點中,預期將聚焦在交通、教育、城市建設發展、環保與社福面向。

有錢卻還沒決定怎麼用,在學者眼中,就怕會淪為推動「煙火式」政策,陳盛通指出,以台北市來說,捷運等重大建設已蓋好,未來多拿到的統籌稅款用途,顯然就會多增加福利「發錢」給民眾,對於地方政府而言就是最方便、風險低的模式。陳盛通憂心,社會福利有「比價效應」,現在發福利或許沒問題,但各縣市未來若財政狀況欠佳,沒有錢了,這些發出去的福利難以收回。

(以上摘自今周刊)

完整報導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5090800...

 

 

相關新聞

賴清德總統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未來將協助傳統產業合併、提高競爭力,並透過「台灣主權基金」投資或購買國際通路,讓我國傳產商品走向國際市場。...
行政院日前拍板,9月1日起新青安貸款撥款不計入銀行法第72條之2限額,以紓解「房貸荒」造成的民怨。新青安鬆綁消息一出,...
主計總處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勞保潛藏負債暴增至逾13.5兆元,一年之間暴增1.7兆元,連帶推升各級政府潛藏負債高達20.5兆元,...
金管會4日行政院會報告「新青安.貸的到-配合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精進方案之調整」,卓揆決定准予備查,9月起辦理的新青安貸款的撥款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