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鼎生醫論壇」生醫專家:台灣生技產業 已是護國神山

生醫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台灣產業也正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生醫專家21日在「2025國鼎生醫論壇」中指出,台灣的生技產業不會成為第二個台積電,但它早已是另一座護國神山;當前最需要的不是「每所大學都設半導體學院」,而是「每個關鍵領域都能培育可用人才」。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玉山科技協會21日邀請多位醫藥與生技界的重要領袖,共同探討「邁向未來的生醫大戰略」。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表示,面對高齡化社會、醫療AI導入與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必須以更前瞻、更整合的視角,來重新定位生醫產業的角色。如果所有的人才與資源都集中在單一產業,長期下來台灣就會失去多元創新能力;台灣需要的不是「每所大學都設半導體學院」,而是「每個關鍵領域都能培育可用人才」,不然像生醫產業這樣的下一波護國神山就永遠長不大。

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表示,生技產業從1982年李國鼎推動產業架構,到歷任總統政策延續,雖已具備生技轉型的關鍵動能,有機會成為「下一座護國神山」,但必須持續強化轉譯醫學平台、建構國際級CDMO能量,同時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才能在全球生技競爭中搶得先機。與會專家認為,台灣應找出屬於自己的戰略位置與切入點。

生醫產業論壇 專家促放寬法規等方式幫助發展

健保制度與國內生醫產業發展關係受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今天指出,政府應透過健保部分給付、食藥署加速審查等方式助國內產業發展;北醫大前校長閻雲則盼放寬法規限制。

「2025國鼎生醫論壇」,由楊泮池、閻雲、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張上淳、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與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在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主持下舉行綜合座談。

楊泮池指出,不應仰賴健保撐起台灣生醫產業,但健保仍可參考德國經驗,透過部分給付,支持國內廠商發展新藥物、檢查方法、診斷工具、追蹤軟體或治療方式等,如此投資者會更敢拿錢出來支持產業發展。

楊泮池表示,食藥署也應更支持國內產業發展,加速核准國內廠商申請,讓業者盡快累積經驗與數據,以將其產品推往東南亞市場;而非等廠商在美國、歐盟獲得核准後,才回頭向國內申請。

「很多新治療都被我們自己誤掉了,難怪人才覺得越發沒有意思」,閻雲呼籲,政府應透過國發基金協助生技企業走過臨床試驗這個「死蔭幽谷」,也應改善法規「被管太死」現況。如國內有良好生物資料庫,卻要求資料在去識別化後也要能追溯,造成技術性困難,不僅導致研究難以使用,也難真正做到精準醫學。

張上淳則強調疫苗自主重要性。他表示,國際疫苗廠過去也曾出現供應問題,導致國內民眾面臨無疫苗可打窘境,因此呼籲政府投入更多經費於疫苗基金,讓民眾獲得更好保護。

各界擔心健保會不會倒,龐一鳴直言,德國健保從俾斯麥時代、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東西德分裂到統一,至今仍在,因此看來健保「很難不永續」;且如今總統賴清德針對慢性病與癌症的政策方向相當清楚,在政策支持與公務預算挹注下,健保可謂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

張鴻仁認為,過去幾十年來,國內健康照護做得不錯,生技產業卻發展得不太成功,但這並非沒有價值,如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做得很好,減少經濟受其衝擊,就相當於「替台灣賺了2兆」。他指出,即使國內環境艱難,仍有許多生技公司在台灣持續耕耘,其實反而更顯台灣實力。

臺大前校長楊泮池認為,在Bio結合ICT的優勢下,精準醫療、篩檢和預防更有機會創造商機。他舉例,在國健署支持下,肺癌精準篩檢政策成果斐然,不僅顯著提高早期發現率,也讓台灣躍升為全球肺癌防治的標竿國家。因此,不是要求健保為所有創新買單,而是希望建立一套制度,讓台灣研發出來的AI診斷工具、新檢測技術、新型藥物,有機會在真實場域中驗證它的有效性。那怕只是十分之一的健保給付,搭配病人自費與商業保險,就能讓創新活得下去、資料建得起來、產品走得出去。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呼籲,政府設立具有國家戰略視野的主權生技基金,扮演長期投資與風險承擔角色。且也推動募資管道的創新,讓早期技術不必耗盡資源才能取得資本市場信任。

 

相關新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21日針對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晶片政策提出看法, 直言出口管制是錯誤的,事實會證明這點,...
賴清德總統宣示將成立主權基金, 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21日接受中國時報專訪表示,成立主權基金「茲事體大」,...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昨(20)日開展,賴清德總統在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台灣半導體、資通訊產業、AI產業鏈相當完整,也是推動「...
賴清德總統昨(20)日發表就職周年談話,宣布台灣將成立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現在是非常理想的時刻」;提到財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