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點成為事實:從國會民主與事實查核看當前社會文化
在雲報創辦人金麗萍老師陪同下,筆者能在一天同時進入立法院、拜會事實查核中心。造訪完兩個在對我國媒體傳播中具有重要角色的單位後,心中蕩起的漣漪竟一時不能平息,本文結合對我國社會文化之觀察與個人心得,謹此供讀者參考。
前進立法院:記者視角
過門哨、遞證件、對公文、拍相片。然後是黃色背景上四個黑楞楞的標楷體:「立法院採訪證」。
我經常跟朋友宣揚一個信念:距離越近、義務越重。人與人之間也好,人與事之間也罷,皆是如此。或許也是因此,當手上拿到帶有自己姓名的立法院記者證時,突然感受到作為媒體人的責任與重擔——這是可以直闖第一線的證明。
平常僅能透過VOD和網路片段看見質詢過程,但這次身處委員會當中,就能親身感受到質詢風格的影響。有些委員的質詢模式的確更為理想,從議題上的技術面操作困難,一路回歸到國會運作的結構性問題,諸如委員會中心主義失效致使預算審議程序出現變化,後段回歸到大罷免運動的核心訴求,雖然可以看見以政策牌回歸政治訴求的色彩,但整體而言,對行政官員們的詢答還是圍繞實務問題。也有些委員的發言呈現出不同的關注重點,相較於深入探討具體政策爭點,更傾向於表達個人立場,主要強調大規模罷免運動的影響,以及針對預算解凍報告。
在院內不同委員會奔波的同時,身邊經過很多平常只能在新聞上看見的政治人物,螢幕中的平面形象,也因此立體化:看見一個活生生的人,彷彿能夠勾起我心中的人性光輝似的,不再只是單純在每一次議題裡堆疊起來的名譽聲望,而是開始在腦中換位思考,想像某位委員在質詢台上的第一視角。
事實查核中心:媒體的良心
作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事實查核機構,事實查核中心藏身於一般辦公大廈之中,與我原本所設想的不太一樣。搭電梯直奔六樓,映入眼簾的是一層辦公室,空間不是過分的大,但窗明几淨、整齊有序。在辦公室門旁,兩位中心同仁面帶笑容迎接我們,中心邱家宜執行長與專案經理林品君,和金老師握手拜會。
品君姊作為主講人,幫助我們快速回顧中心近年的業務,也大概介紹平時的查核流程:找議題、查資料、同儕審核、三重校驗。看見簡報上列著15人的團隊規模,再度洗刷我對中心的印象,感嘆這些前輩每天面對海量資訊的同時,不僅讓人好奇要怎麼樣在龐大的文獻之中抓住真實。但凡 要研究些什麼,恐怕都會遇到相似的問題:知識會不斷迭代,人文社會領域的新聞更是真真假假,一天的多方比較就有不少差異,不同立場切入的角度又得更進一步再找過往脈絡來佐證。但在步入論證前提的同時,又無法確知要挖到多古老的故事背景才算充沛。每日在新舊之間兩難,是媒體傳播、事實查核、產業分析、學術研究工作者共同的困擾。
我最關心的是查核團隊的組成。以知識論的角度來看,每個專業做研究的方法大同小異,但真要談起,會有非常多小眉角,光是從哪裡找到權威資料,如何爬梳脈絡,就是一門不小的學問,要著手處理整個社會議題的查實,絕非易事。針對這件事,品君姊給了我一個扼要的答案:「我們醫療、科技、軍事、政治經濟背景的同仁都有」,看著起薪封頂40000的待遇水準,我知道這些人對於社會正義肯定堅持著什麼。
「我們的媒體需要做事實查核嗎?」在問答環節的尾聲,品君姊環顧四周問道。這是我從未想過會被問到的問題:我是外交背景的,這就像在問外交官需不需要會講英文一樣古怪。但令人悲傷的是,當有一個單位需要專責處理事實查核,也就反向說明當前主流媒體的查核工作還有非常多努力空間。
真實的虛幻:關於反抗與保守
「我們只查證可以查證的事實,」離開中心之後,我回憶著邱老師再三強調的事情,「至於觀點,我們不做評價。」觀點被當作事實傳播,事實因立場而被扭曲,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中屢見不鮮,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是否正在失去對真實的敏感度?又或者,我們雖然能夠辨識真假,卻容易在接收資訊的當下就形成定見。
每一個利益團體、每一種立場,就像一個小圈圈,一個良好的民主社會應該能夠做的事情是發聲,所以圈圈之內會討論、圈圈之間也會互相吸收,這是我們在民主化時期看到的台灣社會。但如果每個圈子都把自己的邊界封起來,各方會發散出去的意見,只會在圈子跟圈子之間——也就是公民社會所感受到的輿論——從Vibrating變得Chaotic。
不同立場之間的我們都企圖去改變彼此的想法,但改革需要有意義。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不是為了進步而進步、不是為了反抗而反抗,這也是筆者認為是當前最需要的社會文化:不要急著下判斷、不要急著產生定見,就算心證已成也開放他方挑戰、保留辯證的空間。傳統的辯論比賽當中「維持現狀」的預設,正是對於這種漸進主義精神的尊重,只可惜在當前的公民社會之中,似乎已然黯淡。
結語:離開螢幕,或許我們的社會會好很多
「有人想往媒體發展嗎?」我依稀還記得品君姐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議室裡面沉默了一陣子。現在這個時代,產生文字已經容易的太多,以前人要一筆一劃慢慢刻出來的感動,我們可能兩三秒就可以彈出數百字的報導。人工智慧來臨之後,記者與編輯的職涯想像會是如何?傳播學界的媒體圖像又會如何更變?或許根本還不用思考到那麼深的問題,光是查查網路上人力銀行的平均薪資就會讓不少年輕人卻步。
當然,我們未必要將記者視為自己的生涯終極目標,但其中蘊含的素養卻值得深思。無論是國會現場的近距離觀察,還是查核中心的真實剖析,不僅也令筆者反思媒體的當代意義:活在網路世界中的我們,是否太容易忘記螢幕對面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是否太習慣了鍵盤上的對話、碎片化的資訊?或許正是時候放下螢幕,回歸現實,去感受那些真實的溫度與重量——也許,這才是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的起點。
文/本會研究助理 羅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