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指川普關稅戰可能引發全球反彈 恐讓中國再度偉大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新政,在美中掀起新一波關稅戰之餘,更可能讓雙方貿易談判,乃至「川習會」胎死腹中。《華爾街日報》6日直言,隨著美方祭出「對等關稅」,北京對川普政府的態度,也從寄望對話轉向挫敗與憤怒;美中溝通機制不只幾近停擺,更可能陷入「以牙還牙」的報復循環。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學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直言,川普高舉「美國優先」,以及其引以為傲的對等關稅,反而給予習近平一項大禮,間接讓北京得以重塑地緣政治版圖的機會,形同是助力「中國再度偉大」;而川普對盟友的粗暴態度,也可能讓北京認為,美國已經不打算保護台灣,統一台灣的時間已經到了。

 《華爾街日報》指出,川普重返白宮後,北京一直嘗試與川普政府建立溝通管道,但卻屢遭川普「大潑冷水」;今年2月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就嘗試與白宮國安顧問瓦爾茲會晤,但卻一無所獲;中國大陸駐美大使謝鋒也試圖透過美國科技富豪馬斯克與川普團隊溝通,同樣無疾而終。

 報導稱,這種尋求對話的樂觀態度,一直到了川普宣布向中國開徵34%的對等關稅,北京才真正意識到嚴重性,而從中方的反制措施與川普後續回應來看,顯示中美缺乏溝通的情況並無緩解,短期內雙方要開啟談判無疑是難上加難。

 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辛格頓直言,川普與習近平陷入壓力與面子的矛盾僵局之中。辛格頓解釋,川普偏好極限施壓與非正式外交管道溝通,施壓與接觸對其而言是一種互補手段;與此相反,習近平的特質是相對謹慎、不輕易犯險,希望一切安排妥當且偏好「急事緩辦」。

 辛格頓認為,如果習近平在這場美中關稅戰中過早示好,就會給予川普以及外界一種相對軟弱的形象。雖然川普曾透露,在不久將來將與習近平會晤,但在川普不斷施壓下,有大陸官員就曾向美企高層透露,「習近平近期不太可能訪美」。

 報導也引述分析人士說法稱,北京保持觀望的態度是明智的,因為川普大幅提高盟友的進口關稅,這很可能引發全球的反彈,而大陸將成為間接受益者;另一方面,習近平對於雙邊溝通也不願表現得過於急切。

 此外,BBC中文網昨也說,美中貿易戰已陷入「互相掐脖子」階段,且彼此絲毫沒有退讓跡象;這對全球經濟來說是個嚴峻消息,因為這意味著兩個超級大國達成任何解決方案的難度將高於很多人之前的預期。


延伸閱讀:

美中角力陷入報復循環 雙方啟動談判難度升高

中國大陸在美國總統川普回鍋白宮的最初幾個月,希望了解華府對陸政策卻屢屢碰壁,建立高階溝通熱線的期望也未果,在川普對中國大陸輸入產品加徵34%關稅後,北京也從寄望重啟對話轉為挫敗與憤怒,美中未來可能陷入報復循環的風險,近期啟動談判的難度升高。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川普已暗示願意和中方磋商,北京也希望探索以中方接受條件為核心的協議,例如擴大採購美國產品或擴大投資美國,但之後幾周,資深中方官員想和川普政府互動時,都吃了閉門羹。此後,每當美國對更多國家與產品加徵關稅,中方都採取被動觀望的守勢,因為缺乏與川普團隊的實際接觸,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在美方宣布9日起將對中國大陸輸入產品加徵34%關稅後,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布朗估算,美國對中國大陸產品課徵的平均進口關稅將升至76%,是川普2018年首度對中方發動貿易戰前的20多倍。

北京一些政策顧問透露,對等關稅引發各界懷疑,是否有能力與川普團隊實質溝通,以緩解中國大陸經濟壓力,北京一名經濟學家表示,「這形同宣告要和中國『戰略脫鉤』」,「在這種極限施壓下,我們能找到邁向協商的道路嗎?基於雙方缺乏溝通,可能很難」。

北京過度依賴正式外交禮儀與傳統程序的作法,也與川普團隊運作模式格格不入。知情人士表示,川普政府點名希望與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等習近平的親信直接接觸時,北京方面退縮,認為這種臨時而非制度化安排的政治風險過高,無法接受。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表示,「川普與習近平正陷入一場『壓力與面子』的矛盾僵局」,川普的策略是極限施壓加上無預警外交接觸,認為籌碼與談判可以互補,習近平則更謹慎保守,依賴拖延與自律。

WSJ指出,目前北京一再處於被動守勢,由美方主導議程發展,在實質溝通中斷、談判籌碼不斷流失之際,中方可能更難找到突破口,若雙方持續互不讓步,未來可能陷入更深層、更無解的報復循環。

曾任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的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表示,中國預計將透過提振內需對沖川普關稅對經濟的衝擊,但實際效果難以樂觀。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羅奇近日接受大陸財新網訪問時指出,從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看,中國善於應對外部衝擊。

「中國高層近期的表態也表明,他們已經準備好迎接另一次外部衝擊,但這次的風險在於,外部衝擊的數量級是非常巨大的。中國重點通過重振國內消費來提振經濟的舉措是否可行,我表示謹慎態度。」

針對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羅奇預期,將導致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性措施,這會給全球貿易帶來很大壓力,正如1930年美國稅法帶來的影響那樣,「一場競相踩踏的競爭已不可避免」。

羅奇稱,在中國經濟政策研究領域,消費主導的經濟再平衡是老生常談,但迄今收效甚微。目前來看,中國政策層仍持續強調「以舊換新」政策,試圖提前釋放汽車、家電及部分消費電子等大件耐用品更新換代的需求。但僅靠一次性刺激置換需求,並不能化解居民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的頑疾,這意味著非剛性消費的持續增長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中國經濟學家、北京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中國大陸社群媒體小紅書上發表評論預測,川普新關稅政策短期內一定會拖累包括美國自己在內的全球經濟,首先全球物價會巨幅上漲,第二個後果就是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聯準會不得不停止原本計畫降息的進程。

一旦重新開始升息的話,美國股市恐將大跌。事實上,2025年1~3月美國那斯達克股票已經下滑將近10%,李稻葵直言:「所以今年對華爾街而言,是個災難之年。」

「貿易戰沒有贏家」的鐵律下,中國會採取什麼措施呢?李稻葵評估中方政策總共可有三條:第一條反制;第二是加碼,亦即原本擴大內需的政策要加碼,以內需彌補外銷出口的衰退。第三條是繼續與美國政府進行貿易協商,「利用這個機會把很多事情講清楚,要把美國的核心利益,中國的核心利益,都講得明明白白的。」李稻葵指出。

在以上三套政策應對劇本之外,中國大陸一些腦筋動得快的出口型企業面臨雙重夾擊,也有三個突圍之道。

綜合內地各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當下是建議企業首先重構供應鏈,規避美國市場依賴,加速向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國轉移產能,同步利用RCEP協議拓展東盟市場,並跟上一帶一路步伐,布局絲路國家市場。

其次是以技術升級對沖關稅衝擊,聚焦新能源、半導體、機器人等高附加值領域,提升產品的不可替代性。第三是轉口貿易優化,通過保稅區拆分貨值,規避高關稅商品類別,進一步布局跨境電商。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