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震撼/川普汽車關稅 各國圖謀反制
歐盟官員表示,川普政府的關稅行動規模要求,歐盟考慮使用更強的貿易工具。歐盟正在考慮打擊美國的服務出口,包括大型科技公司的業務,以報復唐納•川普對汽車行業徵收25%的關稅,並承諾下週將採取新一輪措施。
在華盛頓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後,布魯塞爾已經宣佈對高達26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但歐洲官員和外交官表示,川普政府的行動規模要求其考慮使用更強大的貿易工具。
歐盟擁有廣泛的權力,可以根據其《執行條例》暫停智慧財產,並將公司排除在公共採購合同之外,該條例在與川普第一屆政府發生貿易衝突後於2021年得到加強。
「美國人認爲他們在貿易戰中擁有升級主導權,但我們也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一位歐盟外交官說,並補充說,最終目標是通過全面的貿易協議來緩和局勢。
反擊可能包括限制大型科技公司的智慧財產。另一個例子是禁止伊隆•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網路贏得政府合同。義大利已經在重新考慮是否購買該系統。「服務業是美國最脆弱的地方,」另一位外交官說。2023年,華盛頓對歐盟的服務貿易順差爲1090億歐元,而商品貿易逆差爲1570億歐元。
歐盟官員認爲,川普政府只有在美國建立起關稅壁壘後纔會願意進行談判,這樣才能表明其在與那些據稱利用其開放市場的貿易伙伴談判中,認真爭取更好條件的決心。歐洲官員希望能在最終協議上取得快速進展,但也承認即使這樣也無法取消川普徵收的所有額外關稅。「我們的觀點是必須做出回應。這是達成協議的唯一途徑,」第三位歐盟外交官說。「我們嘗試過溝通。」
由於歐盟的出口遠遠超過進口,歐盟將難以與美國的商品關稅相匹敵。布魯塞爾也不想停止從美國向歐洲大陸供應天然氣。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的David Henig表示:「歐盟可以針對的從美國進口的商品數量有限,否則會對經濟造成太大損害。如果你不想針對能源,那麼在商品上可以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而在服務上,報復的空間更大,不會對經濟造成太大損害。」
一些專家表示,爲了給美國帶來更大的經濟痛苦,歐盟委員會需要使用其被稱爲「貿易火箭筒」的反脅迫工具。這一工具可以限制美國銀行的活動、撤銷專利或阻止公司從軟體更新或串流媒體中獲得收入。
曾領導美歐貿易協議《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談判的前歐盟委員會高級官員伊格納西奧•加西亞•貝雷羅(Ignacio García Berrero)說:「我建議歐盟委員會使用ACI。」該協議最終未能達成。
歐盟採取的任何報復措施都將由歐盟委員會制定,但必須獲得成員國加權多數的批准。歐盟各國仍在就針對川普鋼鋁關稅而制定的商品報復清單進行談判;法國已要求取消波旁威士忌,以避免對本國飲料行業造成影響。歐盟委員會已將這些措施推遲到4月12日,這些措施還包括牛仔褲、摩托車,可能還有大豆。在達成最終協議之前,將與國家領導人討論這些問題。
外交官和官員們表示,針對美國下週將通過的任何「對等」關稅,有可能徵收更多的商品關稅,布魯塞爾預計這些關稅將在20%左右。飛機、化學品和醫藥產品可能會受到衝擊。
延伸閱讀
川普撕裂盟友關係,多國醞釀反制措施
美國總統川普出人意料地打算對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徵收25%的關稅,這不僅會擾亂供應鏈,還會在美國全球各地的盟友中加劇憤怒和疏遠,增加它們採取報復措施的壓力。
受新關稅影響最大的許多國家(如韓國、日本、德國、墨西哥、加拿大)因川普團隊無視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和他威脅長期建立起來的安全關係的做法而感到震驚。
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週三表示,川普加徵關稅是「直接攻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稱,關稅的結果「對企業不利」,「對消費者更糟」。德國代理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表示,「歐盟現在對關稅作出果斷回應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確表示,我們不會在美國面前退縮。」
其他領導人的反應則比較低調,暗示他們仍在考慮如何應對,除了這一輪關稅外,預計4月初還會有新一輪關稅。「我們需要考慮最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做法,」日本首相石破茂週四對國會說。「我們正在把所有選項擺到桌面上,考慮最有效的應對措施。」
這些關稅給美國和外國的汽車製造商們都帶來威脅,增加了全球貿易戰的可能性。使用關稅和其他措施的經濟民族主義連鎖反應可能導致金融和服務成本增加,抑制全球經濟增長,讓通貨膨脹蔓延,並可能會使其他國家與美國本已緊張的安全談判氣氛更加激烈。
川普政府試圖使用美國影響力的所有工具,包括美國的軍事支持和消費市場,來獲取在川普眼裡對美國人更有利的交易。但對那些幾十年來一直信任美國、把本國的經濟與國防計劃與華盛頓的承諾聯繫在一起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逆轉的時刻。
美國影響力長期以來建立在宣揚價值觀和自由貿易帶來共同財富的基礎之上,如今已變得強硬,被許多分析人士稱為「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批評人士認為,川普班子的思維方式是,美國要得到好處,就需要其他國家(包括盟友)付出代價。
「一切都是地位的競爭、或主導地位的競爭,」威斯康辛大學政治學家安德魯·基德說,他把心理學融入到國際關係研究中。「我認為這是各種極端分子的特點:一切都和剝削與控制有關,不這樣想就是盲目或天真。」
他還表示,其結果是,其他國家「不得不認真對待(美國)明確表達的目標,無論多麼駭人聽聞」。這些目標包括吞併加拿大、收購格陵蘭島、奪取巴拿馬運河的威脅,還包括要求盟國在經濟上屈服,接受削弱它們經濟的關稅。
負責管理27個成員國貿易政策的歐盟幾個月來一直在研究必要時對關稅採取反制措施的提案。這些措施主要針對在上次大選中支持川普的美國選區。美國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的雙邊貿易額接近1萬億美元,因此新的關稅和反制措施將對雙方產生巨大影響,並大幅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歐盟官員已宣布將在4月中旬前對從內衣到豆製品等許多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同時不再延緩實施此前因美國對鋼鋁加徵關稅宣布的反制措施。
歐洲第一輪反制措施的打擊目標是美國威士忌和摩托車,但為了進行更多談判,也出於擔心美國可能會作出嚴重打擊歐洲葡萄酒和香檳出口的強烈反應,這輪計劃被暫緩實施。
馮德萊恩在週三晚間表示,歐盟將「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繼續尋求談判解決方案」。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向美國出口的汽車數量遠遠超過從美國進口的數量。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早在他進入政界之前,川普就經常對這種不平衡表示憤怒,他經常抱怨美國大街上有太多德國和日本的汽車。
美國是德國汽車業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占歐盟對美汽車出口的73%左右。有可能出任德國下任外交部長的保守派人士阿明·拉舍特 稱,歐盟必須對美國的關稅作出有力的回應。
加拿大官員們也發出了採取類似行動的呼籲,該國將在幾周後舉行聯邦選舉。週三,卡尼的競選活動在與底特律相連的邊境大橋舉行,每天有價值3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從這座橋上通過。他公布了一系列針對汽車行業的承諾,包括設立一個20億加元(約合14億美元)的基金,以重塑汽車行業,迎接一個沒有美國的未來。
「我們將捍衛我們的工人,捍衛我們的企業,捍衛我們的國家,我們將一起捍衛這一切,」他說。亞洲國家的官員曾希望獲得美國更寬鬆的關稅待遇,因為它們已經在美國斥巨資建設工廠。「我們在美國投資,僱傭員工,支付最高的工資,」日本首相石破茂說。
川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今年2月舉行會晤,但是,當日本面臨的經濟和軍事威脅似乎交織在一起時,分析人士稱,石破茂能採取的措施有限:日元已貶值,通貨膨脹正在上升,這讓日本不能承受將進一步推高消費價格的貿易爭端。隨著更加軍事化的中國在日本大門口出現,包括前不久派武裝艦艇前往有爭議島嶼的水域提出主權要求,日本首相更渴望得到川普對捍衛日本安全的明確承諾。美國國防部長彼特·海格塞斯將在本週訪問東京。
到目前為止,川普政府已向美國在亞洲的最大盟友發出了相互矛盾的信號。在國務卿魯比奧重申支持日本的同時,總統本人卻公開對兩國的安全同盟表示懷疑。
「我們目前受到很大限制,」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國際政治與安全的教授神保謙說。韓國也處於類似的境地;近年來,隨著韓國民眾的反華情緒上升,同時為了加強對朝鮮的威懾,韓國加深了外交和軍事上對美國的依賴。
韓國人對韓美聯盟的基本信任能夠經受住最新這輪關稅的考驗,部分原因是這些懲罰措施針對的不只是韓國,也打擊了韓國的競爭對手,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研究韓美關係的專家朴元坤(音)說。
但汽車是韓國出口商品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去年的汽車出口總額達710億美元,其中近一半銷往美國。韓國政府已召集汽車行業在週四開會討論如何應對關稅。「美國的關稅預計將對向美國市場大量出口汽車的韓國汽車企業構成重大挑戰,」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部長安德根說。在左右兩派的新聞門戶網站上,許多韓國人對美國加徵關稅表示憤怒,因為幾天前,韓國企業集團現代汽車還表示將投資210億美元,擴建在美國的汽車工廠。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鍾偉倫表示,對許多亞洲盟友來說,美國給它們的感覺就像一個警察局長,「把格洛克手槍頂在下級警官(即區域國家)的背上,敲詐勒索現金和其他貴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