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緊張之際,中國決策者加倍強調政策連續性
觀察家指出,在周二 (3 月 11 日) 閉幕的兩會上,中國政策制定者也希望描繪出一幅富有彈性的經濟圖景,儘管外部壓力和國內挑戰不斷加大,但中國經濟只會變得更加強勁。
銀行大力支持消費和創新
正如人們普遍預期,擴大國內消費成為首要議題。3 月 5 日,李強總理在全國人大開幕式上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中國 2025 年經濟成長目標為 5% 左右。李克強呼籲推行“以人為本的宏觀政策”,並表示政府將“把經濟政策的重點更多地放在改善民生和促進消費上”。
中國政策制定者越來越希望依賴本國公民推動經濟,擺脫長期以來出口和投資拉動的成長模式,但事實證明,刺激國內需求頗具挑戰性。經濟學人智庫(EIU)高級經濟學家許天辰指出,這一次官員們“坦率地面對問題”並且“積極採取行動”,並舉了國內需求疲軟和生育危機等例子。“這標誌著過去做法的轉變,過去有些問題被忽視,或者雖然承認了但並未得到解決。”從更廣泛層面來看,當局承諾採取強勁的財政刺激措施,宣布將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中國當局也重申了為對經濟至關重要的私營部門創造更加公平競爭環境的決心——這一立場已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的一次罕見的私營部門研討會上有所體現。所有這些努力的基礎是這樣的信念:擁抱人工智慧(AI)和量子技術等高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關鍵。中國將此形容為對「新生產力」的推動。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劉氏中國研究所所長克里·布朗對亞洲新聞台表示,今年兩會的一個關鍵點是「中國人為中國人創造的技術是最好的安全」。“(技術)將被視為解決低增長問題、環境問題和年輕人失業問題的唯一方法……它也將成為幫助中國應對美國及其試圖利用貿易對中國施加壓力的關鍵因素。”
改善生計
除了承諾推動經濟改革外,兩會也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官員們概述了解決住房負擔能力和就業穩定等緊迫問題的措施,以加強社會安全網。在住房方面,為減輕財務負擔,推出的措施包括增加經濟適用住房補貼和旨在降低房地產交易成本的改革。在就業方面,政府推出了刺激就業和增強職業穩定性的舉措,例如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創業途徑和推出大規模的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中國年輕人承受著經濟放緩的衝擊。官方數據顯示,由於應屆畢業生激增,16 至 24 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在 8 月達到 18.8% 的峰值後,去年 12 月下降至 15.7%。
加強國防開支
每年一度的「兩會」也因中國國防預算的公佈而備受關注,這被視為北京方面如何擴大軍事能力的一個衡量標準。今年的揭曉正值中國面臨南海和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加劇以及中美競爭加劇之際。最終,預測顯示 2025 年的成長率將達到 7.2% ——與去年的成長率持平,也是連續第 10 年實現個位數成長。總數字約1.78兆元。李克強在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加速推進國防科技項目建設,深化軍民融合發展,完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分析家認為,中國穩定成長的軍費開支是其威懾和軍事更新的戰略承諾,而不是對當前地緣政治壓力的反應。
向美國發出微妙而直接的訊息
兩會讓人們深入了解了中國的外交思想,同時也暗示了北京方面想要表達的全球訊息。在會場外舉行的90分鐘記者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王毅強調大國應負全球責任。2025 年 3 月 7 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的記者會上發表演說。王毅警告稱,如果大國採取「強權即公理」的政策,將嚴重破壞國際秩序,叢林法則再次盛行。
分析家稱,王毅經過精心策劃,將自己描繪成一個溫和的國際參與者,而不是一個不斷退出國際組織和協議的單邊主義國家,以贏得各國的支持。觀察家進一步指出,他的言論可能是受到華盛頓對烏克蘭日益強硬的立場(例如暫停軍事援助和情報共享)及其與俄羅斯日益結盟的刺激。在這場記者會上,王毅也談到了台灣、南海和全球南方等話題,並直接批評美國在日益惡化的貿易戰中沒有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