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黨成立逾30年 考量政治環境因素擬解散

創黨逾30年的香港民主黨擬解散,民主黨中委會晚間通過解散的建議,黨主席羅健熙表示,接下來將會交由黨員召開的全體會員大會表決。今天的中委會也決定成立一個小組處理解散相關安排。主席羅健熙對民主黨面臨解散感到可惜,但不願透露該黨具體面對什麼壓力致令中委會在短短時間內決定醞釀解散,亦難以估計民主黨的解散對「一國兩制」予人的印象以致本地公民社會的影響。
綜合香港01、明報、星島日報等媒體報導,香港民主黨今晚舉行中委會,討論解散事宜。會後由羅健熙主持記者會,說明會議的決議。羅健熙表示,今晚出席的委員都以平常心去面對各種情緒及想法,但一致決定要對會員負責,因此決定成立一個3人小組,由他與副主席莫建成及秘書長梁永權共同負責解散及清算事宜。具體的解散時間表與詳細事項將於日後公布。
他進一步說明,接下來這項決議仍需由黨員召開會員大會表決,民主黨現在有400名會員,過去的會員大會都有約100名會員出席,但這次茲事體大,或許會有更多會員出席,屆時如有75%出席者贊成,民主黨便會解散。也可能有會員不同意,甚至反對解散。
對於不少傳媒指民主黨接獲多於一個北京相關人士要求該黨解散,羅健熙不願評論坊間的消息和具體壓力有多大,只說是因應現時的政治情況丶經過整體考慮作出的決定,非關該黨財政,因為他們的資金仍可支撐多一會兒;亦與參選機會微無關,因為他們仍未開始考慮選舉問題。但他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包括會上有否討論不解散的可能性,又或啟動解散程序是否獲得中委會一致通過,只是強調,這是集體決定。
他不願評估民主黨解散對香港民主發展丶公民社會,以至「一國兩制」的影響,只是說,在香港爭取民主一向十分困難,但他對港人有信心,相信他們會繼續前行。他又說,民主黨對「一國兩制」的想法與政府有異,但該黨仍堅信,社會要多元,亦要有批評的聲音才會有進步,他亦期望「一國兩制」能夠成功,但亦深知,要北京丶港府丶港人及國際社會都認為成功的「一國兩制」才算成功,而這是十分困難的。
據公開資訊, 民主黨成立於1994年,是第一個全港性政黨,創黨至今已經超過30年。去年年底才剛舉行創黨30年的大會。
劉慧卿:如果一國兩制都容不下民主黨,這是很大的訊息
2019年後香港政治環境巨變,曾是香港議會第一大黨、立場相對溫和的民主黨也面臨解散,前主席劉慧卿直言,「如果一國兩制都容不下民主黨,這是很大的訊息」。她憂慮其他僅餘的組織也會步民主黨後塵。
成立於1994年的香港民主黨,曾是議會第一大黨,又曾與北京關係一度破冰,與中聯辦就香港政制改革方案達成共識,也因此引發黨內分裂和社會爭議。後來香港本土思潮崛起,不少新組織成立,民主黨一度在選舉中失利。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運動,2020年實施國安法,2021年港府「完善」選舉制度後,民主黨絕跡於議會。4名民主黨成員因泛民主派初選案被控反國安法,罪名成立被判囚。去年12月民主黨才進行領導層改選,相隔約2個月突然步向解散,劉慧卿接受中央社電話訪問時說,她也感到很突然,如果因財政問題,或改選領導層時沒有人參選,就可能要解散,但當時並沒有這方面的討論,「所以這是天下奇案」。
政圈則盛傳民主黨是收到有風險要解散的訊息,主席羅健熙沒有透露具體觸發解散的原因。香港實施國安法後,不少公民組織及政黨解散,包括舉辦七一遊行的民陣、舉辦六四燭光晚會的支聯會,以及公民黨等。目前僅餘的政黨包括社民連,前主席梁國雄也因初選案被判囚。
外界有聲音認為,在今時今日的香港,政黨可發揮的空間非常少,或許是時候光榮引退。不過,劉慧卿並不同意,認為民主黨可以繼續發聲,「雖然被邊緣化不可以參選議會,但黨友一直繼續工作,服務社區,有市民求助無門,很想找民主黨幫忙」。
回顧在民主黨多年的路,劉慧卿提到2010年步入中聯辦商討政改方案的事件。當年公民黨及社民連發動「五區公投」爭取盡快實現真普選及廢除功能組別,民主黨沒有參與。時任主席何俊仁、副主席劉慧卿、資深黨員張文光,走進中聯辦與時任副主任李剛會面,就政改方案達成共識,增加了直選議席,最終政改方案在民主黨支持下在立法會獲得通過。事件引起部分黨員不滿,有黨員退黨,社會也有不少聲音批評民主黨。
劉慧卿說,「最錯不是支持那個方案,而是走進中聯辦,很多香港人不喜歡那個地方。但你叫我回頭看,我都是支持走前一步,有些事不可以一步登天。以往每次港人要求普選,中國大陸說沒有,就完了,每次都是這樣。突然有一個走前一步的方案,當然要,我不覺得有錯。後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都沒辦法」。
劉慧卿說,後來民主黨被其他組織攻擊,她也於2016年退下來。對於民主黨多年來的起起跌跌,劉慧卿表示,這是很自然的事,有時多些人支持,有時少些人支持,期間也有新組織出現會分散選舉票源,這些也要接受,「要想怎樣做好些,票在市民手上,有本事就去爭取。」
劉慧卿是香港首位直選產生的立法會女議員,自1991年起連續參加過7屆立法會(香港主權移交前稱為立法局)地區直選未輸過。迄今仍有外國媒體找她評論香港時事,她也有主持網路節目。
劉慧卿說會繼續原來的工作,對於會不會移民,她直截了當地說:「無」。她說,「也不會說永遠不會,英文叫never say never,但我今天還在,我們這麼多人被囚,我常去探視他們,到法庭聽審」。
蔡子強:選舉改制已是民主止步 民主黨解散象徵意義大
政治學者蔡子強接受Rfi中央廣播電台訪問時說,民主黨因為選舉制度改革而不能參選,日後能夠入閘參選的機會亦微乎其微,實力相當薄弱,存在與否均不具威脅,故此該黨解散與否,實質意義不大;主要是具象徵意義,一是民主黨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支持香港民主回歸派的中堅,該黨和公民黨的解散意味這些對民主有期望的人,在議會政治上沒有角色扮演;二是六四事件的同情者占選民六成,他們都是民主黨派的支持者,對在六四事件後成立的香港民主同盟以至由此心裡一定會感嘆。
他又說,香港民主發展早在北京改革香港選舉制度時已止步,故此民主黨解散,亦不影響本地的民主化。他更指出,現時的情況與民主黨成立前的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不同,當時雖沒有政黨,民間組織亦不能參政,但公民社會已在發展,經過十年時間,才有民主黨的出現,但現在這些公民社會組成者,不是移民,便是組織已解散;更毋須面對建制派排山倒海的資源去搶佔議席,故此,即使民主黨神隱以待東山再起,亦很難期望能在議會有角色或聲音。
蔡子強又指出,民主黨被迫解散,是因為北京要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對應特朗普2.0,但《明報》的政論專欄「聞風筆動」則引述不具名的政界消息人士指出,另一個特朗普因素,就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國,道德光環轉暗,此時民主黨即使解散,國際「迴響」相信亦非常有限,意味現時解散民主黨的政治代價可能最小。
該文又引述不具名人士分析,指現時加強向民主黨施壓,是要免卻該黨參選年底立法會選舉時要再為褫奪其黨員的參選資格而傷腦筋解釋,不如現在讓它消失。但是如此一來,連溫和低調的民主黨也不能容忍,「反映北京已不容許香港有異見團體存在,要香港變成『清一色』」。